编辑|郭文静
出品|滴星视界
上周,懂车帝又玩了把大的,一档名为《懂车智炼场》的节目,把市面上接近40款车的“智驾水平”做了一次赤裸裸的展示。从结果看,完全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其中不乏在智能辅助驾驶方面“遥遥领先”的品牌。
类似的测试不少,但像懂车帝一样,直接封掉一条真实的高速公路拿来做测试的,的确仅此一例,而且这场测试科目多达15个,模拟了城区和高速两大道路环境,包含大量常见的和极端的场景,又在发布之初获得了央视新闻“联合测试”认证,因此其信息量、权威性迅速引爆了整个网络。
因为结果过于“惨烈”,视频发布后,来自各方的声音立马交织在一起“吵”成了一锅粥,而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在外网转发测试视频并配文表示“特斯拉没有中国本地训练数据情况下,取得最高成绩”后,这场测试热度再涨,甚至有人认为已经升级到了“国际事件”的程度。
事件的破圈程度超出预期,笔者身边一些此前从没跟我讨论过汽车行业任何话题的亲戚朋友,都来询问我这个“业内人士”的看法,足见这已经成了一个社会事件,而从他们的反应来,结结实实是被“吓到了”。
当然,也有人来问笔者,这样的测试靠谱吗?结果可信吗?因为他们已经在了解事件的过程中,看到了很多人对懂车帝测试的质疑,包括但不限于“懂车帝测试不严谨”、“标准不统一”、“故意黑某家企业”、“特斯拉给钱了”……
有人问笔者“懂车帝和车企,你站谁?”笔者统一回答——谁也不站。
懂车帝和车企的“标准”之争
在此次测试中,舆论对懂车帝的质疑在于标准和动机,前者怀疑的是懂车帝的能力,后者则直指其用心是否“险恶”。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懂车帝的测试确实没法跟中汽协、中汽研等行业协会比,无论是系统性、严谨性,还是权威性,都不能相提并论,在此次测试中,笔者也认为存在测试标准的问题。
但换一个角度说,懂车帝本身也不是行业协会,它不需要为测试标准的权威性负责。
这更像是一场”你情我愿”的游戏,对于懂车帝的测试你可以全凭主观意愿选择看或者不看、信或者不信,懂车帝需要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如果测试漏洞百出,那就越来越不被人信任。
如果车企要以此质疑懂车帝,那车企需要先回答:车企自己公布的各种测试成绩标准严谨吗?权威吗?需要为此负责吗?
有车企表示,在后台看到了自家的车测试了好几次,但通过的都没被选上,没通过的被当成结果用上了,以此来质疑懂车帝“双标”。然而,车企们在宣传自家产品智能辅助驾驶能力如何出色的时候,不也经常是在无数次测试中只要有那么一次或几次是通过的,就敢拿出来“吹”吗?
有人觉得懂车帝只为流量,没下限博眼球,在这一点上,有些车企还真没什么立场吐槽懂车帝,毕竟最擅长“造词”的一直都是车企。
要是非要在“乱测”的懂车帝和“胡说”的车企之间选边站,笔者宁可站在“乱测”这边,因为在智能辅助驾驶已经被严重过度营销的当下,让全民对智能辅助驾驶“恐慌”一点,总好过让他们“盲目相信”。
泼冷水还是泼“脏水”?
再来看对懂车帝“动机”的质疑,因为事件影响巨大,且特斯拉“表现过好”,网络上开始出现诸如“故意黑XX车企”、“给境外势力递刀子”、“抹黑中国智能辅助驾驶水平”等非常严重的指控。
笔者认为,关于“动机”的那些严重指控大可不必,因为这么做对懂车帝没有任何好处,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商业化收益,一旦跟这些事沾上边都是致命的,前者不多说,后者很容易反驳——特斯拉不会为此掏钱的。
再加上,懂车帝这一测试既有海南地方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封闭高速做测试),又有测试发布后央视新闻转发认证“联合测试”(虽然后来删除了),还有同一天公安部交管局关于“智驾不是自动驾驶”的表态,怎么看都像是有一定官方力量背书的行业性“科普”行为。
其实看看车企对这个测试的回应态度也能管窥一二,参考此前懂车帝冬测后各大车企公开回怼的操作,如果背后没有官方因素,车企这次的回应绝不会是轻飘飘的“不予置评”几个字。
懂车帝在回应媒体时也表示,这是一档辅助驾驶科普节目,旨在提醒公众正确认识辅助驾驶的相关功能和安全边界,提高安全驾驶意识,未做过任何官方排名。
这么“漂亮”又硬气的话,没有点官方态度恐怕也说不出来。因此,要说懂车帝这次测试是给中国智能辅助驾驶或者某些具体的车企“泼脏水”,那还真站不住脚,但从效果来看,的确是为行业泼了一盆“冷水”。
可这盆“冷水”泼的真好!泼的正是时候。在小米那场惨烈的事故为“全民智驾”的行业狂欢降温之后,最近行业内关于智能辅助驾驶的营销,又开始有“过热”的迹象出现,这时候被泼一盆冷水是大大的好事。
另一个角度看,懂车帝这场测试很有可能是官方“规范”智能辅助驾驶发展的一环,一方面为全民科普、为行业降温,另一方面为后续将出台的相关法规标准做铺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