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路过一辆路虎卫士,心想着,豪华品牌要在新能源时代成功,难不成真靠一辆车出奇迹?我随便掂量了一下,奥迪E5 Sportback的价格在23.59万起,对于一般家庭,算是可以接受的入门级豪华。其实我心底明白,豪华品牌在新能源市场遇到挑战,这点儿不能盯着一辆车去分析,更像是整个行业的大趋势在拉扯。
我记得之前和客服聊过,听他们说新车的配置相当豪华,比起几年前的笼中鸟车型,那个悬浮大屏宽到我都要晃神。 59英寸大屏,差不多是一块4K电视的尺寸了吧?我想像它横跨中控的情形,突然觉得豪华不只是漂亮的外壳,更像是用屏幕大片表现出来的生活品味。这个屏幕,除了好看,还能用物理滚轮调节亮度和音量,是不是在用手感弥补数字的冷漠?好像还能随时调出界面上的3D壁纸,难道真有人会长期盯着看吗?我反正每次开车都在看路,怎么说呢,这个面子工程可能真会吸引部分光鲜亮丽的年轻人。
我还是觉得——一辆车的使用实操差别很多。比如我对比下奥迪和别的品牌,尤其是同价位车型,差别在哪里?我随便想象,福特、吉利一些新能源车,操控、舒适度可能差点儿,但它们的软件布局和用料也很看得出一分钱一分货。奥迪的回应是用顶级芯片+高端传感器,我倒觉得像个厨房里用的刀子,明明刀锋很快,但日常它用得顺不顺手,还得用多人多次调试。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有人提到英伟达Orin-X芯片这个东西。其实我一直觉得,高性能的芯片就像是厨房用的高档刀具,切菜快还省力,但其实普通家用刀也能切蔬菜,只是效率高低不同。这个芯片搭配27个传感器,听着挺吓人,但我在想:到底这能给我日常驾驶带来多大改变?我试想,假如我每天上下班,专门为了体验自动泊车或城市驾驶辅助去折腾,感觉还是差点味儿。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什么豪华品牌要这样拼命堆技术?难道只是为了差异化?还是要甩开普通品牌的尾巴?我觉得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技术堆得越多,跑得越快,但从实际体验而言,也可能会变成堆料越多,越不顺手。一个朋友曾经说过,豪华品牌追求的,真得是一种体验感吧?但这种体验是不是很容易被复杂配置反噬?我看过一些车主的评价,基本上东西太多反而不好用。
另外一个点,48V、800V平台,听起来很高端,这让我想起年轻时候买手机,越快充越炫酷,但实际上快充用电的效率和电池寿命也得权衡。我估算下,这车的续航能力达773公里(这段先按下不表),实在是吓人。作为一个普通用户,是不是很容易掉进续航焦虑这个坑里?我曾经算过,一次长途用车,可能每天平均行驶50公里,折算下电池利用率,每年折旧费大概在1500元左右(估算/样本少),其实就像长期用某款手机,越用越知道它的毛病。
我还记得有一次,修理工跟我说:你别看这些‘豪华’配置,看似功能繁多,其实很多东西用着用着就成了噱头,用正规车主的角度讲,车子还是要操控舒适最重要。说得对啊,你永远不会喜欢一辆开着觉得复杂的车,比如我曾试驾过一款豪车,整天在调调调调,最后反倒觉得麻烦。这让我质疑:豪华车随着科技堆积,是否真能带来更好的驾驶体验,还是只是更复杂?
你会不会好奇一个细节:那么多传感器,备用电池和软件更新,整个维护和修理的复杂度是不是再一次拉高?我有个猜测:可能未来的维修会变得像升级电脑一样,常常需要拔掉一堆线,插一个U盘。这个过程,是不是能真正简化还是只是在堆新潮?
其实我也有点嫌麻烦,品控是不是也会因此变得更难?我觉得,豪华品牌搞技术堆砌的时候,忽略了用户的耐心——谁都不喜欢天天修车或者调软件吧。
我在想,豪华品牌在新能源路上,究竟是走技术取胜,还是用户体验真实拉近?这车的价位,远不止成本,更多像是一场品牌秀。而且,供应链、研发和成本——就像做一道复杂的菜,配料多了,味道未必一定好。
我不禁想,这些高端配置会不会带来反效果?比如车主觉得用起来很麻烦,购车的未来会不会变得像个科技仓库?而消费者们真正想要的,难道不是稳妥、好用、实在的日常感受吗?
(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不知道,豪华品牌是不是还能在你我平凡的日子里,找到用得上、用得惯的那一份温度。或者,我们都在等待那辆车,偷偷藏在细节里的触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