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吞下极氪!豪华电动车品牌退市背后的三重博弈

李书福在2024年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将一份名为《台州宣言》的文件推到桌中央。

吉利吞下极氪!豪华电动车品牌退市背后的三重博弈-有驾

这份宣言的核心只有五个字——“回归一个吉利”。

十个月后,随着7月15日一纸合并协议的签署,极氪这家登陆纽交所仅一年的高端电动车品牌,正式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附属公司。

股东们面临一道选择题。

每股极氪股份可换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吉利汽车股份;每股极氪美国存托股票则对应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吉利股份。

若所有股东选择现金,吉利需支付约171.99亿元。

而选择换股的股东,将以每股17.15港元获得吉利股份,较市价溢价2.4%。

这场交易的财务天平两端截然不同。

吉利汽车上半年销量达140.9万辆,同比增长47%,新能源车占比过半。

极氪虽在2024年营收759亿元,却背负57.9亿元净亏损,净资产为负101.53亿元。

更值得玩味的是:根据港股会计准则,极氪合并领克后净资产已转正;但在美股准则下,其负债缺口扩大至250亿元。

品牌定位的冲突浮出水面。

极氪主打“豪华科技”,平均售价超30万元;吉利银河则锚定15万-20万元主流市场。

合并后,极氪的800V超快充等技术可能下放至吉利中端车型。

某位极氪001车主在社交平台直言:“如果技术随意共享,高端品牌的溢价如何支撑? ”

渠道整合成为另一争议点。

极氪采用直营模式,全国超300家门店;吉利则依赖传统经销商网络。

部分经销商担忧合并后资源向直营倾斜,而极氪用户则质疑传统渠道能否满足高端服务需求。

一位浙江吉利经销商透露:“已有门店收到通知,要求预留展位陈列极氪车型。

股权结构的变动牵动资本神经。

吉利吞下极氪!豪华电动车品牌退市背后的三重博弈-有驾

若私有化全部采用换股形式,李书福及一致行动人对吉利汽车的持股比例将从41.38%稀释至37.6%。

资本市场反应迅速:公告后次日,吉利汽车港股股价上涨4.41%。

但长期来看,股权稀释可能限制未来融资空间。

会计准则的差异暴露战略摇摆。

2025年3月,吉利突然将极氪并购领克的会计政策从市场法变更为权益结合法。

前者确认64.7亿元收益,后者仅按账面价值入账。

这种调整导致极氪在美股报表中净资产缺口扩大,成为加速私有化的导火索。

技术保密与资本风险的权衡浮出水面。

极氪的SEA浩瀚架构已开放给第三方企业使用。

私有化后,吉利可避免技术路线在美股监管下的披露风险,集中攻关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

但代价是失去国际资本市场曝光,一位投行人士指出:“退市虽规避了中概股监管压力,但也关闭了全球化融资窗口。

李书福的发言被反复解读。

他在合并公告中强调:“本次合并为吉利汽车更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

但未提及的是,这已是吉利两年内第三次战略转向:从多品牌扩张到“两横七纵”,最终回归单一上市平台。

桂生悦的承诺引发用户疑虑。

吉利汽车CEO宣称合并将“开创多赢局面”。

然而极氪社区讨论中,车主最关心的是:“独立研发团队会保留吗? 我的车机系统还会更新吗? ”

一位刚提车两周的极氪007用户晒出客服回复截图:“软件升级计划暂未调整。

合并协议第14页的条款被圈出。

文件注明:“除外极氪股份将自动注销,不支付任何对价。 ”

这些被排除在交易外的股份归属方未公开。

一位证券律师分析:“这可能涉及员工激励池或战略投资者,需警惕后续股权纠纷。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