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摩托车,大家脑海里可能会冒出一堆画面:印度大爷带儿带孙带锦旗,干脆连羊也带上,密密麻麻地挂在两轮车上呼啸而过。再想想中国的摩托,别说载人载物了,很多城市连路权都不给。而在非洲宽阔的泥泞土路,摩托车成了“非洲青年”的马和宝马,甚至时不时还能看到印度元素穿梭其中。那中国摩托到底实力几何?为什么总有人觉得中国摩托不够强?
先摆数据,今年中国摩托出口直接飙到了1100万辆,占全球摩托车贸易量的半壁江山。不是一两个月的高光,而是月均稳定百万辆,2024年上半年就超850万辆,同比增长三分之一。这可不是“量大管饱”的低端路线,而是近几年靠技术升级和品牌提升,高端赛道也正逐步打开局面。像无极、春风、钱江这些名字,慢慢已经不是“便宜货”代名词,产品在拉美、欧洲、东南亚的表现都很能打。甚至在巴西、墨西哥、俄罗斯这些市场,今年中国摩托出口增速都在四成以上。
照理说,肩扛大旗、数据领先,品牌力又明显上升,中国摩托不说横扫天下,也该在主流观感里“强得有理”。但尴尬来自以印度为首的对手——印度摩托天生自带大本营光环,本土年销量2000多万辆,养活一众本地品牌猛打猛冲。更重要的是,印度厂商凭着本土人口红利,用“数量+性价比+合作”的三板斧,在非洲、部分拉美和东欧市场逐步将中国摩托逼到边角。
以非洲为例,这片地广人稀、路况复杂的地域,中国摩托原本靠“便宜实在”“皮实耐用”起家,曾小有名气。可谁知印度品牌兵分几路,用上了中国摩托当年出海三大绝招:靠谱质量、地道价格、扎实口碑。外加一手讲故事本事——什么“拆航母造摩托”,把自家摩托吹上天。不仅赢下普通消费者,连桩子都钉进了消费升级的圈子里。这下非洲市场渐渐风水轮流转,中国摩托的份额不升反降,印度品牌反咬一口,成了新宠。
说到底,印度摩托最有劲的底气,还是大本土市场撑着,年销量顶天。卖得多了,有了资源跟欧洲、日本等老牌厂商合作,从设计到制造,不断升级。加上会宣传、会讲本土情怀故事;一场比赛、一项联名、一个“造梗”,手下的粉丝群体紧跟不丢。
印度摩托后来居上的戏码,不止在非洲。拉美、乌克兰也能见到印度厂商的身影。中国摩托也不是没做功课——质量提升、品牌塑造两手抓,不过对手抢了先机,挤压得更加明显。加之中国不少城市“禁摩”,摩托文化生存空间紧缩,影响了品牌活力。表面看是产品和渠道的较量,实际背后还有政策、文化、宣传思路多线博弈。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摩托企业经历过“质量门”阵痛,吃过苦头,现在反应过来迅速提升。像现在中国出海的车型,不是20年前的旧模样,技术含量、颜值、服务都涨了不少。高端市场也在逐步突破,跟欧美、日系品牌的差距不像过去那么难追上。拉美、东南亚、欧洲,中国摩托逐步站稳脚跟。
可惜,有的地方仍然是“一招鲜吃遍天”。非洲市场消费者对品牌切换并不忠诚,谁物美价廉,谁就能占山为王。印度摩托的打法,正是偷师中国摩托当年出海路数。当年中国卖火惹果时,无论哪里落地都能见到,现在又轮到对手来学了。这也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中国摩托这几年在出海路上没少下功夫。比如积极投入本地化售后服务,提高供应链效率,注重海外营销,把“中国制造”标签逐步升级为“可靠制造”。部分品牌还把国内玩车文化出口海外,带动年轻消费群再上一层楼。不过,“禁摩”现象依然是制约因素,市内不给地盘,年轻人只得“观赏式”热爱,对外扩展自然像捆着手脚起舞。
反观印度摩托,国内市场如虎添翼,产业链完善,靠大市场练兵拉待遇,出口打价格战、讲情怀故事,对消费层和文化圈还是一套能拿得出的体系。他们并不单靠“价格”——印象里,“印度制造”可能没什么高大上,但实际上有些品牌已悄然向高端转型。哪里有市场,人口红利推着就往哪里走,合作手拉手,宣传见缝插针,快刀斩乱麻地把市场盘活了。
当然,有些中国摩托企业已意识到,“把老一套价廉物美当看家本事”早晚要走不远。再加上一线出口市场饱和、新兴市场门槛提高,中国摩托品牌必须向上走,抓住高端路线。比如高性能车型、定制化服务、文化输出打包,跟进宣传层面的本地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海升级”。
总的来说,中国摩托的国际竞争力不差,出口数量世界第一,但竞争环境变了,光靠老底吃不下去了。面对印度摩托这匹“黑马”,中国品牌要的不是苟且偷安,只有不断练好内功、更新打法,才能在下一个出海轮回里扳回一局。
江湖不变,道理不变,比拼的永远都是谁更能打,谁更能变。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