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电动汽车,以及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美国汽车在新加坡市场的销售出现了两极分化!以2025年上半年为例,新车注册总数量为23957辆,同比增幅接近30%,增速很高啊。
其中,新注册的比亚迪汽车数量为4667辆,占比19.5%,排在首位;而特斯拉的注册量却仅有1419辆,占比5.9%,排在第六的位置——仅约为比亚迪汽车注册量的30%。
若再算上中国其他品牌的电动汽车销量,那优势就更大了。外媒报道称,中国汽车(尤其是电车)在新加坡的畅销不是一帆风顺的,以名字为“Koh”的女士为例:最初站在选购汽车的十字路口时,心中充满犹豫
虽然中国汽车的超高性价比令她心动,但对产品质量的疑虑仍萦绕不去。她坦言:犹豫并非是在质疑中国的技术能力——事实上中国电动汽车的技术一直十分出色,已成为全球绿色革命的引领者。
她真正担心的是制造过程中是否会有偷工减料,但实际用车体验彻底打消了她的顾虑:从流畅的无钥匙启动,清晰的360度全景影像,到灵敏的辅助驾驶功能,这款车以超越预期的性能和丰富配置给她带来了持续惊喜。
最终,她在今年一月以16.49万新元的价格购入了一辆比亚迪ATTO 3。更令她满意的是,车辆在日常使用中展现出的可靠品质,完全颠覆了她对中国制造的原有认知,从而成为中国汽车的义务宣传员。
Koh的经历正是中国汽车在新加坡市场迅猛发展的一个缩影。据统计,去年中国品牌电动汽车在新加坡的销量同比增长超过200%,市场份额从微不足道的占比迅速提升至举足轻重的地位。
其中,比亚迪Atto 3等多款车型屡次跻身月度销量前十,甚至多次超越长期盘踞市场榜首的日系和德系品牌。在乌节路等繁华地段的展厅里,中国电动汽车已成为最吸引顾客驻足的展示车型。
周末看车的人群中,有相当比例是专程前来体验中国品牌的消费者。这些亮眼表现背后,是中国汽车在新加坡市场的全面突破。首先是在产品力上的显著提升,中国电动汽车不仅续航里程扎实,更在智能化配置上领先同级。
许多车型标配的大尺寸中控屏、智能语音系统和高级驾驶辅助功能,往往只有在价格高得多的欧洲品牌车型上才能见到。其次是设计语言的国际化突破,流畅的线条、精致的内饰做工,彻底改变了以往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廉价粗糙”的刻板印象。
在这场市场变革中,新加坡特有的市场环境为中国汽车的畅销提供了沃土。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动电动汽车普及,为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提供高达数万新元的购车补贴,并将电动车的路税大幅降低。
另一方面,新加坡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解决了用户的续航焦虑,目前全国已建成超过3000个公共充电桩,且这一数字还在快速增加。更重要的是,新加坡消费者普遍受教育程度高、环保意识强,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接受度也更高。
今年年初在新加坡举行的车展上,全球领先的31个品牌的160多辆新车参展,其中“超过70%的参展车辆为电动或混合动力车型”。这里面,中国品牌和电动汽车的表现非常亮眼,受追捧。
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副教授萨尔沃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观察,他指出:这就是其他国家的政府为什么会指责中国低价倾销汽车,并出台额外法规来限制进口的原因——中国电动汽车拥有在产品力和成本控制上的双重优势。
新车型出台的又快,使得其他国家的传统车企难以在“价格上、产品丰富性及技术等”领域与之竞争。然而他话锋一转:“但由于新加坡没有本土汽车产业,中国汽车在这里不会遇到这个问题”。
这句话道破了天机,告诉我们:未来的出路究竟在哪
新加坡市场的成功经验揭示了中国汽车全球化的潜在路径,那就是:那些没有本土汽车品牌需要刻意保护的市场,正是中国车企未来的广阔天地——要知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和新加坡一样,没有本土汽车产业。
有能力制造汽车的国家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拥有自己的汽车工业,这些市场的消费者渴望获得高品质、高性价比、功能丰富的产品,而中国车企恰好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从东南亚到中东,从拉美到非洲,从中东到中亚,这些无传统汽车品牌负担的市场正在成为中国车企全球化战略的新焦点。换言之,新加坡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市场的成功案例,更是指引未来的路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