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小鹏召回了近五万辆P7+,这数字一看挺吓人,对吧?47490辆,中规中矩的一个中型工厂年产量了。这次是因为转向助力电机那个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导致转向助力失效。昨天我跟一位修理厂师傅聊天,他说,这线束问题,估计和车企压缩成本、线束走线布局不够合理有关,毕竟这玩意儿要频繁震动,走位不得当就容易碰擦松脱。(体感)
我当时问他,那这情况是不是很常见?他笑了笑说,比你想的多,但大部分车企都不会这么快亮出来召回,小鹏这次算敢做。说完,两人相视一笑。国产车里头能这么主动公开的并不多。多半是遇急了才硬着头皮。
其实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我测评的两台同价位中型新能源SUV,X5和P7+,就有一个明显差异:X5的助力转向系统是双传感器冗余设计,一套线束断了另一套顶上;P7+是单套设计,出问题立刻就掉链子。这个差别放实操角度很关键——你别光听车企吹,说多智能多安全,很多基础设计就没打好底子。(样本有限)
话说回来,我之前对新势力车企一味吹技术先锋、创新代表有点太宽泛了。其实就算技术上创新点不少,基础零部件的可靠性跟传统大厂比,往往还是有差距。毕竟那些老品牌供应链磨合十年如一日,供应商都磨合出心得了。新势力得加快在供应链和设计流程中的纠错周期,不然难说。
说到供应链,这线束问题,活像是你家厨房水管拧紧后不久发现漏水,厂里可能为了降成本或者交付档期匆忙,线束走线设计用料缩水,结果就像这水管越来越松的细节必须靠后期大量返工修补。(生活比喻)
你们觉得,这样缺陷如果是大厂早该被查出来了否?还是只有新势力更敢透明一些?我倒是猜测这背后可能跟小鹏这几年追求出货量、快速铺渠道压力大也有关系(猜测,体感)。毕竟供应链里供应商的议价权和交期弹性本来就直接压缩质量保障空间。
说到这里,说不定大家会问,这么大的召回,销量会不会受影响?我觉得影响肯定有,但估计短期内消费者关注点还是放在电池续航、智能驾驶这些标签上。转向电机的传感器问题,虽然关键,却不像电池爆炸那样吓人。可这类隐患最难防。
前段时间我和一个汽车销售聊过,他说,现在买车的年轻人对召回三观挺混乱的,召回不一定是坏事,反而说明厂子敢管控问题。这让我也重新认识到,品牌建设不是吹出来的,是得踩着泥巴路走出来的。你觉得呢?
顺便说句,我心算了一下,假设这批车在市场上的百公里用车成本连带召回维修摊薄,增加大概3%-5%左右,感觉还好,不会直接吓跑消费者。(估算)
再扯远点,我突然想起,X9那个空调压缩机异响问题,那可真是长期没解决,这就让人容易怀疑新品控质能力的边界在哪儿?这段先按下不表,毕竟有更多数据要观察。
我自嘲一句,作为一个老从业的车媒,聊着聊着居然越聊越乱了,这些问题细节太多,真得跟车一样没法一口吃成个胖子。要是你亲身开过P7+,或者见过线束那样磨损,你会怎么看待这个召回?
提一个不太靠谱的想法:这类电机传感器线束容易失效,是不是未来换成无线信号或者更智能的传感器布局,能少点这种物理故障?我没细想过,但未来感觉得有趣。
先放这儿,车迷朋友们,有没有注意到召回通知里转向故障警告灯点亮的那一刻,驾驶者心理会是什么状态?我觉得挺复杂的——恐慌、怀疑、还是无语等待救援?没准,这细节才是安全隐患背后那根板凳最容易被忽略的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