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大整治能不能真让咱老百姓受益?话说回头,你买过车没?有过那种憋屈的经历么?一问价格,销售支支吾吾:“必须加装潢,选保险,不然不给车。”你说没这必要,人家笑眯眯地说:“这是行规,大家都这样。”行规?这行规也是一层明抢的“遮羞布”。多少人捏着鼻子吞了这口气。本来买辆车就不便宜,结果还得被安排上“强制保险”“店内上牌”“必须贷款”,钱花出去,却总觉得自己像被坑了。你有没有想过,为啥这些明目张胆的“套路”,年年有人喊,年年没人治?
这回可不一样了。六个部门一起下场,这不是闹着玩,所有该动的部门都动了。各路权威文件一出,纯粹是给全国打了个招呼:以前耍花招还能躲,现在全链条盯着你,从你车是怎么造的,到怎么卖、怎么养护、怎么贷、怎么保险,一根筋捋到最后。谁还敢动歪心思?这阵仗都摆在明面上了。
有人说:查得了一时,能治得了一世?大家其实心里都犯嘀咕。过几年会不会又回来了?车市水深,人精多,套路年年翻新。今天你抓强制保险,明天可能又搞个什么“服务包”,换个马甲接着坑人。可再想想,真要大数据一筛,投诉一堆,曝光一上,同行都知道你臭名昭著,谁还敢轻易碰红线?这一套下来,不怕没市场,怕的是跟风作恶。
其实咱换个角度问,为什么这些黑点老治不绝?答案很简单:有利可图。有了钱,大伙都装糊涂,有了惯例,“你做我也做”,自家吃肉,老百姓买单。出点事,都是“员工个人行为”,一追责就“个别现象”。背后谁都明白,猫腻哪里来的?规则不抽紧,猫都进鱼缸喝水。
这回搞个黑名单,还要和征信挂钩,甚至直接吊销执照。你说以前你不怕客户投诉,现在连公司都要倒霉,谁敢孤注一掷?你家门口贴着“问题企业”四个大字,谁敢去你那修车?你家老板天天提心吊胆怕记者查水表,看谁还牛。
说到这,有人开始担心:是不是中小经销商首当其冲?的确,打击违规靠“狠”,有的人经营本就薄,处罚一来就关门大吉。可是,规范市场到底图什么?不就是给消费者一个明白账吗?过去车贩子“胆大心细”,小作坊偷工减料,大店门脸光鲜卖套路,损害的是咱老百姓的利益。烂泥塘养不出大鱼,市场只有干净了,才有活路。
再说,短期“阵痛”,也是无奈。长远来看,规范环境下,谁服务好,谁不忽悠人,就谁能活下来。你现在怕市场乱收拾,是真怕不能再耍滑头,还是碰上眼前利益拿不到?良币驱逐劣币的道理,哪个行业都适用。
回头说回消费者,大家最关心一句话:这波整治,最终是不是利好咱们买车的?我的想法是,有希望,但不能指望一夜变天。为啥?你想啊,套路30年了,习惯成自然,光靠一次整治,顶破天能清一批。可人的麻木难改,车贩子能不能主动彻底自查自纠?不能太乐观。但现在有这么多人盯着,有这么多招在落实,大伙去买车的时候,好歹腰杆能硬点,遇到霸王条款,投诉有道,曝光给面子都不给。这就是变革的起点。
有人担心,那以后是不是买车就能一路顺畅,没花样可玩了?想多了。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明规则越来越多,暗规则越来越难耍。你上次买车业务员是不是劝你,“咱这保险你得买,不然以后售后有问题没人管”,以后听到这话,直接举报,大概率能解决。黑猫白猫分得明白,你敢坑人就得付出代价。别小看这点变化,十个店有一个被治,这风气就开始变了。
说到底,这一轮整治,不光是靠查、靠罚,更是要让车商明白,赚钱得要脸,不能一路作死。你产品本事高,服务贴心,想挣钱没人拦着你。但靠蒙靠坑人,这路得堵死。否则这行业再出名的品牌,照样被整塌。
再看看那些虚假宣传、霸王条款、加价提车这类怪事,能不能彻底清除?说实话,有需求的地方,黑手总会试探。今天不准明抢,明天换个招“赠品抵保费”;查火了,打游击,换地方钻空子。消费者也得练练眼力,遇事多留个心眼。现在投诉渠道多了、曝光容易了,大伙多用脚投票,多用嘴“反套路”,这市场自然就清了。
有点人可能又问了,这样一整,车价会不会又被抬一刀?企业要合规了,成本高了,最后不是自己贴回去?也有这个风险。可市场大了、竞争真了,有实力谁怕?能卷的卷,不能卷的淘汰,这才是真格的市场竞争。你老想着赚快钱、靠套路,整治一次亏一次,还不如老老实实降本增效。品牌和信誉才是最值钱的家底。
最后,咱不妨想一想,难题真就全在车商身上吗?生产厂家是不是也该自查一遍,是不是定价太虚高,产能配给搞小动作,给了渠道耍横的机会?监管常态化作业,倒逼整个产业链透明化,谁也别以为能躲过去。车商如果还想守旧路,迟早玩不转。
说到底,这次整治就像给行业贴了层“门神符”,你违规就罚你,谁都保不了。老百姓终于能抬头做回“上帝”,不用在销售面前赔笑脸。这天没法一夜全蓝,但只要往好里走,每清理一个潜规则,买车这件事就多一份坦荡。到那时候,掏钱的是爷,卖车的才是孙子。谁都知道,这市场归根到底,是服务老百姓的,别再反着来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