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系车为何在中国越拼越“掉队”?

走进北京某现代汽车4S店,展厅里零星停着几辆展车,销售员低头刷着手机,门可罗雀的场面与隔壁比亚迪门店的人头攒动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幕恰似韩系车在中国的缩影——昔日“性价比之王”,如今却成了车市里的“透明人”。

十年前,现代、起亚还是中国家庭购车清单上的热门选项。2016年,现代汽车在华销量达114万辆,北京街头每10辆车就有1辆挂着“H”标。但转眼到2023年,现代起亚在华合计销量已不足20万辆,市场份额缩水至不足1%。这种断崖式下跌的背后,藏着韩系车对中国市场的三重误判。

韩系车为何在中国越拼越“掉队”?-有驾

当中国车企在新能源赛道狂飙时,韩系车却显得步履蹒跚。现代IONIQ 5直到2023年才以进口车身份入华,比特斯拉国产化晚了整整4年。数据显示,2023年韩系新能源车在中国市占率仅为0.2%,而同期比亚迪已卖出302万辆电动车。更尴尬的是,现代汽车引以为傲的氢能源技术,在中国完善的充电网络面前成了“屠龙之术”。

在品牌升级的战场上,韩系车同样碰得头破血流。捷尼赛思带着北美年度豪华车的桂冠登陆中国,2023年却只卖出1456辆,不及蔚来单月销量的一半。反观日系车企,丰田章男亲自带队研发中国特供电动车,本田将智能座舱研发中心设在广州,这种“把命脉押在中国”的决绝,恰是韩系车最缺乏的诚意。

韩系车为何在中国越拼越“掉队”?-有驾

最致命的伤口,其实早在2017年就已埋下。当“萨德事件”引发全民抵制时,韩系车企既没有及时的本土化公关,也没有用技术创新重获信任。反观三星手机,在Note7爆炸事件后,用折叠屏技术硬生生撕开重返中国市场的通道。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恰恰是现代汽车高管们在中国董事会上最欠缺的基因。

如今的中国车市,早已不是靠“降价促销”就能蒙混过关的竞技场。当吉利银河把8155芯片卖到15万元区间,当小鹏G6用XNGP智驾系统碾压合资品牌,韩系车若还端着“全球第五大车企”的架子,继续用拉皮改款的老套路应付中国消费者,恐怕连最后1%的市场份额都难保住。

站在2024年的十字路口,韩系车或许该学学隔壁的起亚中国CEO杨洪海——这位中国籍高管上任后,带着团队吃住在直播间,用蹩脚的“韩普”喊出“起亚绝不退出中国”。这种接地气的求生欲,才是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该有的样子。毕竟,在这个每天诞生3个新能源汽车品牌的修罗场,傲慢比落伍死得更快。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