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车圈,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你说一部刚上市的纯电小车,叫全新MG4,凭什么就能让两万六千多人掏了真金白银,排着队等提车?
这数字扔出来,我第一反应是哪个小编把小数点点错了。
可这事儿,它就是真的。
更邪门的是MG接下来的操作。
换你当老板,订单多到仓库都放不下,你干啥?
开香槟、发战报、画大饼呗。
MG不,这哥们反手就给自己脖子上套了个绳,对着全天下喊:“各位爷,我MG4从您锁单那天算,39天内保证交车。超一天,我赔50块钱现金,上不封顶……哦不对,封顶2000。”
我勒个去。
这哪是卖车,这简直是在搞行为艺术。
一天50块,听着不多,也就一杯好点的咖啡。
但你想想,如果有一万个人超期,一天就是五十万。
这是拿公司的利润在玩火啊。
这事儿怪就怪在这里。
如今这世道,别说买车了,你就是网上订个沙发,商家都敢跟你玩“预计发货时间”,拖你仨月还算客气的。
消费者早就被PUA惯了,“等”成了默认选项。
MG突然跳出来说“我等不起,我赔钱”,这一下就把所有人的注意力给勾住了。
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态度。
它等于把“交车”这件事,从一个商家说了算的“承诺”,变成了一个用户能参与的“对赌协议”。
你晚了,我就能看着App里的补贴数字一天天往上涨,心里那点不爽,瞬间就被一种“薅羊毛”的快感给覆盖了。
高,实在是高。
咱们得往回倒一倒,看看MG这家伙到底是谁,怎么就敢这么横。
MG,名爵。
听着挺洋气,骨子里是英国老牌,后来日子过得不咋地,被咱们上汽给收了。
这么些年,在国内市场一直就挺尴尬。
你说它合资吧,血统不够纯;你说它自主吧,它又端着那么点“英伦范儿”。
不上不下,卡在中间,看着比亚迪、吉利他们一个个混成了大腿,自己就像个在酒席上坐小孩那桌的,没啥存在感。
这种憋屈,直到MG4出来才算扬眉吐气了一把。
这台全新MG4,简直就是个“车圈卷王”。
纯电后驱,放以前,那是宝马的看家本领;CTB电池车身一体化,那是新势力们天天挂嘴边的时髦技术;甚至还给你搞了个全球首款量产的半固态电池版本。
这一堆听着就让人肾上腺素飙高的技术,最后打包卖你多少钱?
十万出头。
这哪是卖车,这是直接把刀架在了同行的脖子上。
它就像一个练了十年金钟罩铁布衫的高手,突然跑去参加小学生运动会,裁判都不知道该怎么判。
市场当然是识货的。
所以那26000张订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消费者用脚投出来的票。
可问题也来了,票投完了,车呢?
这道坎,多少新势力都摔得头破血流。
发布会开得有多靓仔,交车的时候就有多狼狈。
MG显然是把这些前辈的“事故录像带”翻来覆去看了八百遍。
它太清楚了,这波是它翻身的唯一机会。
口碑这东西,建起来像抽丝,毁掉它就是一瞬间的事。
所以,“超期补贴”这步险棋,看似是“自爆”,其实是把所有退路都堵死,逼自己一把。
它赌的,就是背后“上汽”这个爹。
为了保交付,上汽生产线直接三班倒,机器24小时不停地转。
这是什么概念?
这是成熟工业巨头在秀肌肉。
当别人还在为一颗芯片跟供应商扯皮时,上汽能直接把整个供应链拧成一股绳,全力供给MG4这一个“争气儿子”。
这种体系化的力量,是那些靠融资烧钱的新势力暂时还比不了的。
所以你看,这50块钱一天的承诺,表面上是对消费者的一个交代,实际上是MG对整个行业的一次“火力侦察”。
它在试探,也在宣战。
它告诉所有对手:“我不仅产品能打,我的生产和交付能力,你们也掂量掂量。”
这一下,就把皮球踢给了友商。
跟不跟?
你要是也承诺超期补贴,你那生产线顶得住吗?
不跟,消费者心里那杆秤,可就要偏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太天真。
这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商业模式。
MG这招虽然狠,但风险也极大。
万一哪个环节掉了链子,比如供应链突然出点幺蛾子,那每天烧掉的真金白银,可不是闹着玩的。
到时候,承诺变成了笑话,那可就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了。
现在,戏台子已经搭好了。
MG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这26000多台车上。
它到底能上演一出漂亮的翻身仗,还是会变成一个被自己野心撑破的牛皮?
咱们也别急着下结论。
就这么看着,看着这台叫MG4的“鲶鱼”怎么搅动这池春水,也挺有意思的。
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