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哭了,究竟是谁,越来越心酸

最近,关于咱们国家汽车市场的一番讨论在网上热度不小。

有种说法听起来挺让人泄气的,大概意思是,别看现在国产车搞得风生水起,又是降价又是出新车,闹得挺热闹,说把特斯拉、大众、丰田这些外国和合资品牌给“卷”得够呛,但实际上呢,这是在“杀敌八百,自损一千”,最后是把自己给卷死了。

理由也摆得明明白白:你看人家丰田、大众,一年照样赚一两千个亿,咱们这边卖得最好的比亚迪,利润也就三百来亿,其他的像长城、理想、蔚来这些,加起来都比不过人家一个零头。

而且,人家是全球卖车,中国市场受点影响不算致命;咱们主要靠国内市场,这么一内卷,利润都没了,不就是要命了吗?

卷哭了,究竟是谁,越来越心酸-有驾

更有人说,等大家真有钱了,要消费升级,谁会放着奔驰、宝马、保时捷不买,去买个国产车呢?

这话听着,好像逻辑挺硬,数据也挺实,让人心里不免犯嘀咕:难道我们引以为傲的“弯道超车”,真就是一场虚火,最后把自己给玩进去了?

这事儿,咱们得坐下来,像街坊邻居唠嗑一样,把这笔账好好地、细细地算清楚。

首先,咱们聊聊最直接的钱,也就是利润。

说丰田、大众这些百年老店全球一年赚上千亿,这确实是事实,家大业大,底子厚,这没什么好否认的。

但是,咱们看问题不能只看一个结果,得看它的过程和趋势。

这就好比两个人比谁有钱,一个人亮出存折,上面有一百万,但这是他几十年的积蓄,现在每年收入也就几万块,甚至还在减少;另一个人存折上只有十万,但这是他这两年刚赚的,而且收入每年都在翻倍地涨。

请问,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你觉得谁的未来更可期?

汽车市场也是这个道理。

大众、丰田的千亿利润,很大一部分还是靠着它们在全球庞大的燃油车市场赚来的。

可是在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竞争也最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里,它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呢?

大家有目共睹。

大众的电动车为了抢市场,价格一降再降,几乎是在用利润换销量。

丰田的电动车更是雷声大雨点小,市场反响平平。

它们在中国的利润正在被我们自己的品牌一点点地蚕食。

这说明什么?

卷哭了,究竟是谁,越来越心酸-有驾

说明它们最赚钱的“根据地”正在失守。

而反观我们的车企,比亚迪三百亿的利润,确实跟人家没法比,但它的同比增长率是惊人的百分之八十多。

理想汽车更是在去年第一次实现了全年盈利,从一个需要不断“输血”的新势力,变成了能自己“造血”的健康企业。

这种从无到有、从亏到赚、高速增长的势头,难道不比守着一堆老本,眼睁睁看着新兴市场被对手抢走,要来得更有希望吗?

所以,只拿利润总额说事,不看增长的潜力和未来的方向,这账算得有点太“静态”了。

接着咱们再聊聊那个“全球化”和“只靠国内”的问题。

这个说法听起来也很有道理,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风险当然小。

大众、丰田在中国卖得不好,可以在欧洲、北美补回来。

我们的车企要是国内市场不行了,好像就没退路了。

但这个逻辑在今天这个汽车行业大变革的时代,可能需要换个角度看。

全球化是优势,但同时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你想想,像大众、丰田这样的巨头,在全球有多少燃油车的工厂、生产线、技术专利和几十上百万的员工?

这些都是它们过去辉煌的证明,但也是现在转型的巨大阻力。

它们想在电动车上大干一场,就得考虑怎么安置这些燃油车的“旧资产”,怎么平衡和供应商、工会的关系,每一步都小心翼翼,瞻前顾后,速度自然就慢下来了。

这就叫“船大难掉头”。

而我们的自主品牌,没有这么重的历史包袱,可以轻装上阵,把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新能源这条全新的赛道上。

卷哭了,究竟是谁,越来越心酸-有驾

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中国市场本身。

这里是全世界新能源技术迭代最快、供应链最完整、消费者接受度最高的地方。

在这里竞争,就像是把一个运动员扔到世界上最顶级的训练营里,每天都和高手过招。

能在这里活下来,并且站稳脚跟的企业,它的产品力、成本控制能力、市场反应速度,都会被打磨得极其强大。

它们现在看似主要在国内卖,但这其实是在“练内功”。

等内功练好了,再走出国门,那就是“降维打击”。

事实上,这一步已经开始了。

比亚迪的电动大巴早就遍布全球,现在它的乘用车也已经卖到了欧洲、东南亚、南美,并且很受欢迎。

上汽的名爵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销量甚至超过了很多老牌车企。

所以,所谓的“只靠国内”,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立足国内这个最大的练兵场,然后走向世界”。

这盘棋,下得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最后,也是最触及大家内心的,就是那个消费升级和面子的问题。

有人断言,有钱人肯定会选BBA、保时捷,因为那是身份的象征,是经过时间考验的。

这个观点,如果放在五到十年前,可以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但今天,情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我们得问一句,到底什么才是“面子”?

卷哭了,究竟是谁,越来越心酸-有驾

以前,车头的那个外国标志就是面子,它代表了你的财富和品位。

但现在,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的富裕人群来说,“面子”的定义已经多元化了。

当你的车能像仰望U8一样,在原地掉个头,让所有路人惊叹不已的时候,这算不算面子?

当你的车机系统像华为问界那样,比所有人的手机都流畅,语音助手能听懂各种复杂的指令,实现无缝的人车交互时,这算不算面子?

当你的车像理想L9一样,能变成一个移动的家庭影院,有冰箱、彩电、大沙发,让全家人在旅途中都能享受到家的舒适时,这算不算面子?

这些全新的科技体验,带来的那种优越感和满足感,是传统的豪华品牌目前给不了的。

消费升级,升级的不仅仅是品牌,更是对产品价值的认知。

人们不再仅仅为了一块车标去支付高昂的溢价,而是更愿意为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舒适体验和智能服务买单。

看看现在的销量榜就知道了,三四十万的理想L系列,销量经常压着同价位的宝马X5和奔驰GLE打;华为赋能的问界M7、M9,订单量持续火爆,甚至要排队几个月才能提车;就连售价高达百万的仰望U8,也吸引了众多企业家和富裕阶层争相购买。

这说明,中国的高端消费者正在用自己的钱包投票,他们对国产品牌的信心,来自于对我们自己技术的信任。

所谓“没有经过时间的验证”,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需要一百年的时间验证吗?

并没有。

汽车作为下一个智能终端,它的变革速度同样会超出很多人的想象。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究竟卷哭了谁?

我想,被卷哭的,肯定不是那些虽然利润总额暂时不高,但却像雨后春笋一样,充满生命力、飞速成长、不断用新技术定义好产品的中国品牌。

真正感到痛苦和焦虑的,恐怕是那些曾经躺在功劳簿上,手握巨大优势,却在新时代的浪潮面前反应迟缓、步履蹒跚的传统巨头。

它们眼下或许还能靠着品牌光环和全球市场维持着体面的利润,但如果不能跟上变革的步伐,它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中国的市场份额,更是整个未来。

这场竞赛,比的不是谁的家底厚,而是谁跑得更快,谁更能拥抱变化。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仅没有卷死自己,反而是卷出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的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