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组数据,真挺扎眼的:几家造车新势力,2022年一整年,几乎家家都在亏。而且亏得都不含糊,蔚来亏了144亿,小鹏亏了91亿,理想“好一点”,也亏了20多亿。亏损总额加起来,差不多是几个传统车企的全年净利润总和——这听起来简直像是个笑话。更离谱的是,亏得这么吓人,它们居然还在扩大生产线、招人、花钱做研发,车价还敢坚挺着不降。咱们直觉上就想问一句,这些公司是不是疯了?这样的“生意”,还能撑多久?
但别急,我们慢慢来拆。先看看这些“吓人”的亏损数据,到底意味着啥。拿蔚来举例,它144亿的亏损里面,有一大块是花在研发上的。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蔚来在研发上的投入超过了100亿,直接占了亏损的大头。再看小鹏,它91亿里,也有超过40亿是研发支出。而且这些钱并不是全打了水漂,它们用来干啥了呢?造新车、研究自动驾驶、搞电池技术——一句话,就是在技术和产品上“赌未来”。所以看上去亏得触目惊心,但这些钱都埋在土里了,等着未来能结点果子。
再看营收,蔚来卖了超120万辆车,营收过了450亿,小鹏和理想也都在300亿左右。简单说,这些公司虽然亏,但车是卖出去了,营收是有的。那问题来了,既然有营收,为什么还亏?一方面是刚说的研发成本高,直接拖垮了利润。另一方面是毛利率问题——卖车的利润其实没想象中那么高。2022年,蔚来的毛利率在10%左右,小鹏更低,只有个位数。传统车企比如比亚迪、丰田,它们的毛利率能达到20%-30%,人家一台车能挣的钱,可能是造车新势力的两三倍。
这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现象:这些新势力看上去赔得厉害,但本质上是在“堆成本”。它们不是单纯地“卖一台赔一台”,而是把钱砸在了研发和市场扩展上。再来看理想,它亏得少,是因为它的产品结构相对“聪明”。理想ONE、L9这些车,单价高,利润率自然就高;再加上它的销量规模比蔚来和小鹏稍小,成本压力没那么大。但这并不意味着理想就比蔚来、小鹏“稳”,它在技术和市场上的投入其实还是在后面追着的。
然后我们再横向对比一下传统车企和外资品牌,它们面对的是另一种局面。传统车企,比如比亚迪,虽然看着盈利能力强,但它的技术储备已经相对稳定,规模化生产能力也成熟,所以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没那么高。还有丰田、大众这些外资品牌,利润更高,但它们的优势在于几十年的技术积淀和供应链管理,新势力根本没法比。但是这些传统企业,也不是没有“隐忧”。电动化转型的压力摆在那儿,它们同样需要在新技术上砸钱,差别只是它们底子厚,亏一点亏得起。
回到造车新势力身上,问题的关键是,它们的亏损到底是“战略性亏损”还是“活不下去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得看它们的钱烧得值不值。比如蔚来,它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开始进入量产阶段,一些高端车型的市场口碑也在提升。再比如小鹏,虽然亏损多,但它在智能驾驶技术上的研发,已经让它在行业内站住了脚。换句话说,这些公司是在用亏损换市场,用市场换技术壁垒。它们赌的是未来的增长,而不是靠今天的利润活着。
有些人可能会问,这种赌法是不是太激进了?确实,看着挺冒险的,但如果不赌,它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里就完全没机会了。传统车企的电车产品线已经在迎头赶上,比亚迪、长城这些玩家,一边拼价格,一边还在技术上发力。新势力如果现在不把技术和市场做出来,可能几年后就彻底被拍在沙滩上。更何况,外资品牌也开始入局,小鹏、蔚来它们面前的对手,不只是国内厂商,还有特斯拉、奔驰这些巨头。
最后回头看,这些亏损虽然看着吓人,但它背后的逻辑其实并不复杂。这是一场关于未来的博弈——用技术换市场,用市场换生存空间。所以,数据是数据,亏损是亏损,但最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企业的下一步棋怎么走。它们能不能继续烧起这把火,能不能把埋下去的钱挖回来,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看得清这一点,这个行业的变化就不那么让人迷惑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