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驾驶领域风起云涌的今天,一系列智驾事故却如同阴云般笼罩在行业上空。2025年的多次智驾事故风波,引发了官方的密切关注与监管行动。(相关事件《生命代价下的智驾警示:小米SU7事故引发哪些行业反思?》)
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了一场关于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的推进会,一场针对车圈“智驾”乱象的整治风暴就此拉开序幕。
会议中,工信部明确强调了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夸大和虚假宣传,要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这一措辞虽略显笼统,但加强智驾监管的决心却昭然若揭。随后,一张疑似会议纪要的截图在业内疯传,多位汽车从业者对此给予了确认,其内容涵盖了智驾的宣传、使用和部署三大方面,细致且严厉。
在宣传方面,工信部直击行业虚假宣传乱象,要求禁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高阶智驾”等表述,建议统一采用“(组合)辅助驾驶”标准术语。这意味着,那些曾经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分辨的智驾宣传词汇,将逐渐被规范化和统一化。同时,对于“脱手”“脱眼”等描述也被禁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严谨的“驾驶员运动脱离和视觉脱离”。此外,会议还规定,L2级辅助驾驶不得使用“接管”一词,这是L3级的专用术语,以此避免误导消费者。
在智驾的使用上,工信部同样做出了严格规定。从硬件与软件层面双管齐下,减少驾驶员注意力分散导致的事故隐患。车企被要求通过技术手段,如人脸ID识别等,禁止驾驶员在智驾过程中脱离控制,如调节座椅、平躺等行为。同时,系统需在驾驶员无法响应时,仍能规避事故,并对用户进行惩罚,如一段时间内限制智驾功能的使用。此外,那些无法确保驾驶员完全控制的功能,如“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也被禁止申报。
针对智驾的部署,工信部同样提出了严格要求。车企不能再将不成熟的产品推送给用户,禁止公测,无论是千人团还是万人团,均需走公告流程。这一规定有效避免了车企以用户为测试对象,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的行为。同时,对于频繁OTA的问题,工信部也进行了严格限制,要求车企降低OTA频次,单次OTA必须验证充分再上车。若发生需要紧急OTA的情况,车企需走召回和停产流程,新的OTA需求由市场监督总局审批通过后方可部署。
这次会议无疑给车圈带来了巨大震动。短期内,真正的智驾第一梯队受到很大影响,一些领先功能无法再使用,新版本也因审批问题延后推送。但长期来看,新规有助于拉大各大车企智驾水平的差距,让“伪智驾第一梯队”在升级时面临更大挑战。同时,这也将促使车企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和测试验证,确保智驾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骆仁童博士分析认为,汽车行业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但野蛮生长易滋生乱象。这次工信部出手引导行业步入正轨,是对智能驾驶技术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如此,智驾才能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生活,成为守护出行安全的利器,而非随时可能失控的隐患。
未来,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技术的持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智能驾驶将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和舒适。而这场由工信部引发的整治风暴,也将成为智能驾驶领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商道童言(Innovationcases)欢迎点赞和分享哦!~~
热推新书《AI提问大师》《DeepSeek应用能手》现已上架!
免费电子书:结构化思维 | 荆棘商途 | 年度十词 | 创新企业案例 | 区块链金融
数字经济应用实践专家 骆仁童主讲课程
数字应用:《AI人工智能》《数据资产》《大数据》
数字中国:《数字政府》《智慧交通》《碳资产》
数字化转型:《制造业数转》《零售业数转》《中小企业创新》
产业数字化:《银行金融科技》《电力能源互联网》《烟草数转》
创新与思维:《数字化思维》《组织变革》《商业模式》《创业导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