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平川的皖北,以前想从宿州去蚌埠,居然要花好几个小时?明明直线距离不算远,却得绕来绕去,这交通难题,可把不少人愁坏了。
皖北这地方,地势平坦得很,可偏偏在交通上成了“洼地”。就拿出行来说,淮北到蚌埠,以前没个三四个小时根本到不了,宿州去蚌埠也得折腾两小时以上。这对于想出门办事、走亲访友的人来说,实在太不方便了。而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皖北的这种交通状况,成了发展路上的一大梗阻。
好在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规划,给皖北带来了机会。淮宿蚌城际铁路的建设,就是为了补上这块短板,让皖北更好地承接长三角的产业溢出,跟上发展的大队伍。
这条铁路可不简单。它从淮北北站出发,一直到蚌埠南站,全长161公里。设计时速达到了350公里,这可是高铁里的最高等级了。为了修它,花了256亿元,在区域里算得上是很大的基建投资了。
再说说建设进度。2020年12月30日,先行段就开工了,这标志着政策真正落地。到了2022年4月,全线全面开工,克服了不少前期筹备时的困难。就在2025年5月19日,淮北段已经全线贯通,箱梁架设都完成了。按照计划,2026年6月就能通车,想想还有一年多,是不是挺期待的?
这条铁路带来的变化,那可真是革命性的。就说通勤效率,以前宿州到蚌埠、淮北到蚌埠,都是“小时级”的路程,以后呢,直接进入“30分钟生活圈”。打个比方,以前从淮北去蚌埠,路上的时间够在家做顿饭、看集电视剧了,以后喝杯茶的功夫可能就到了。
枢纽能级也跟着变了样。蚌埠南站本来就是京沪高铁主干道的重要站点,淮宿蚌城际铁路一通,它的作用就更大了。这一下,皖北的淮北、宿州、蚌埠这几个城市,高铁网络就像一张网一样连了起来,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
这还不算完,它还催生出了“1小时产业生态圈”。你想啊,交通方便了,合肥的新型显示产业,说不定就会把配套产业往北移。淮北、宿州这边的企业,和合肥的联系也能更紧密,原材料运输、人员往来都方便,产业发展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同城化效应也会越来越明显。以后,住在淮北的人,去蚌埠上班可能都不是事儿;宿州的孩子,去蚌埠上学也更方便。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数据显示,高铁开通后,通勤人口规模会大幅增加。医疗、教育这些资源,也能更好地共享,比如蚌埠的好医生,去宿州坐诊也更频繁了。
这不仅仅是路通了简单,更是从“硬联通”到“软连接”的跨越。淮河文化带和江南文化,以前交流没方便,以后借着这条铁路,肯定能碰撞出更多火花。说不定还会出现跨市域的“轨道上的管委会”,专门协调铁路沿线城市的发展,这可是个新鲜的治理创新想法。
不过,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可不能太急躁,要是开发过热,反而会出问题。还有绿色运维,整个铁路的全生命周期,都得算算碳足迹,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淮宿蚌城际铁路,真的让皖北从“交通洼地”变成了“战略支点”。这不仅仅是一条铁路,更是一条带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方便百姓生活的幸福路。也得提前想想,怎么布局高铁经济的配套设施,让这条铁路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