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汽-大众3000万辆下线背后的新起点、新认知与新路径?

放大看

一汽-大众不止释放了合资反攻的信号。

日前,一汽-大众迎来了国内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里程碑,其第3000万辆整车——一汽奥迪A5L领航版在长春基地正式下线,标志着一汽-大众成为国内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乘用车企。

业界普遍认为,通过将率先搭载华为乾崑技术的一汽奥迪A5L领航版作为全新里程碑,一汽-大众不仅展示了其在燃油、混动、纯电多条技术路线上同步发力、协同前进的能力与决心,还标志着中德合资合作进入了以“中国智慧”深度赋能的新阶段。

同时,奥迪A5L领航版更是一个强烈的产业信号,展示了燃油车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进化路径,传统的燃油动力与前沿的智能科技并非对立,它们可以深度融合,开辟出全新的发展路径。

从一汽-大众本次活动的整体去看,也揭示出了合资品牌的未来预期所在。

34年合资合作的深厚积淀

一汽-大众3000万辆里程碑的背后,是其34年合资合作的深厚积淀,以及中德双方从技术引进到协同创新、从市场开拓到品牌共建的实践成果。

正如中国一汽董事长邱现东所言,这一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强大活力,有力诠释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一汽-大众的3000万辆,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成功,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坚持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战略的成功验证。

什么是一汽-大众3000万辆下线背后的新起点、新认知与新路径?-有驾

就在3000万辆下线前一个月,2025年9月23日,一汽-大众在长春基地举行了首批出口车辆下线仪式,554辆迈腾、速腾将远销中东。这一“从0到1”的突破,标志着合资企业出海模式的重大创新。

长期以来,合资车企主要承担着将国外品牌、技术和产品“引进来”的角色。一汽-大众的整车出口,打破了这一传统模式,开创了合资企业利用中国制造基地服务全球市场的新路径。这不仅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响应,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全球竞争力提升的具体体现。

2025年3月,中国一汽与大众汽车集团在德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了自2026年起新增11款全新车型的规划,其中包括6款纯电动车型。这一合作将一汽-大众的对外开放推向了新的高度——从早期的产品引进、技术合作,升级到共同研发、共创技术的新阶段。

什么是一汽-大众3000万辆下线背后的新起点、新认知与新路径?-有驾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合作中,一汽-大众将深度参与本土化商品定义和研发,并在混动动力总成开发中发挥主导作用,一汽奥迪A5L领航版就是最直观的例子。

这种角色的转变,反映了中国汽车产业在对外开放中技术能力的显著提升,也体现了跨国车企对中国市场和中国合作伙伴的日益重视。

在开放中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汽-大众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汽车产业通过对外开放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案例。从最初的引进消化吸收,到如今的协同创新引领,企业始终坚持以开放促创新、以合作促发展。

在技术层面,一汽-大众依托两国九地研发布局,保持年均近百亿的研发投入,聚焦智驾、软件等核心赛道。在战略层面,企业确立了“两高一新”总体目标和“五大领先”具体目标,全面推进转型升级。在文化层面,“创·享之道”企业文化3.0的发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什么是一汽-大众3000万辆下线背后的新起点、新认知与新路径?-有驾

一汽-大众的发展实践,为新时代中国汽车产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启示:

首先,对外开放不是简单的技术引进,而是要在合作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汽-大众从早期的“学生”角色,逐步成长为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国际运营能力的合作伙伴,这一转变至关重要。

什么是一汽-大众3000万辆下线背后的新起点、新认知与新路径?-有驾

其次,合资企业要勇于突破传统角色定位,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新的发展空间。一汽-大众的出海实践,为其他合资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此外,在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外双方需要建立更加平等、更加深入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技术变革和市场挑战。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深化,一汽-大众等领先企业将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参与者,更是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推动者。

有文说:

站在3000万辆的新起点,一汽-大众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精神、更加全球化的视野,向着“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标杆”的目标迈进。其发展历程充分论证出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在深化国际合作中提升全球竞争力,是中国汽车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撰文丨欧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