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刚碰巧在路边咖啡馆听到两个修车的朋友聊起车,挺逗的:今年比亚迪又上头了,前几天买车,那销售就跟拉了弦似的,六七万的周销量,听着像打了鸡血。我心想,不止他们,整个行业都在感受到比亚迪的节奏。有数据显示,九月中旬,比亚迪的周销量破6.47万(这估算没多大根基,样本少,但可以感受到火热),这直接把那些传统车企挤到边上。
走在街上,小区门口那辆宏光MINIEV,估算每天应有200辆开出(体感),真是将微型车玩得出神入化。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么火?难得的是,它的实用性——价格便宜,起步低到4万多,城市通勤绝对够用。再对比一下,像星愿、理想ONE,都还在豪华的层级上,价格也明显高出一截。其实我知道,很多人买车早就不止看车本身,更多看的是用车的快感,你省了油费还能被朋友圈夸会生活,谁不喜欢?
说到对比,我开始想:比亚迪如此爆火,跟传统品牌差距到底有多大?我得说,这个差距还不能太夸张,毕竟,吉利、长安、广汽的新能源车也不差;但客观来说,比亚迪的渗透率明显比对手高出个档次。它的研发时间和产能路数跟普通品牌不一样——就像做馅饼,你得提前准备好面,等到饼出炉,大家都抢着要。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比亚迪的秦PLUS、海豹,那些爆款每周销量估算在1.5万左右(体感,不一定完全准确),排在前面一堆合资品牌里。为什么?主要是它们的技术红利、供应链掌控得更稳。你看,去年还在喊芯片难,但比亚迪的产能就像打了补贴,产出来的车比之前慢扛变得快多了。供应链的问题,像个线断了的橡皮筋,一拉就断——去年仿佛还在担心车子供不上,但今年一睹为快,明显感觉是外壳装配线上的效率提升。
不过我得更正一件事:前面说比亚迪产能爆发,其实也不全是靠自己,还跟供应商关系缓和了,产业链的合作比想象中还要重要。话说回来,比如那个新能源车行业,像一个庞大的齿轮中心,没有一环稳固,就很难继续转得快。你觉得是供应商拖欠,才导致今年产能不足,还是这个行业本身就吃紧?我一直有个猜测:是不是国内的供应商压价压得太厉害,怕赚不到?(这段先按下不表)
而且还会遇到一个问题:像零跑、小鹏们,那些拼命追赶的新势力,是不是太急了点?其实我观察,零跑加快跳跃,从去年到今年,几乎是拼命三郎,但不可能没有压力——他们的价格战套得谁都难受。你说这场你追我赶的游戏,会到什么时候见底?还有个细节:我印象中,很多市场分析都忽略了一个事——就是售后和供应链背后的抗拒。某些零件供应商硬是拖欠交货,哪里遇到钱难题都不说,才导致这个产能不足。
我真心不喜欢像市场份额那么光鲜的数字盘盘,但实际买车的人,你得知道,他们考虑的不光是价格,还有用车成本。电动车百公里油耗不到零点五块钱(估算,样本不多但合理),比燃油车便宜不少。我心想:你算算,一年跑个3万公里,省下的钱足够再买辆车。谈不拢的,就是充电不便。觉得城市里跑累了就会考虑换另一辆?还是说,充电桩不够,纯粹坑人的。
我也有人问过:蔚来怎么了?怎么都没看见新车?其实我一直觉得,蔚来这玩意差不多像个奢华品牌,现在市场的真相,是几乎只有特斯拉还在吃外资的红利。你想想,当国产的比亚迪都能以最低成本,铺得比蔚来还快还好,那蔚来是不是有点像老年公寓的感觉,养尊处优?不是不想做,但市场拼的是速度和成本。
讲到这里,我得问:你觉得这些品牌之间,哪个真有核心竞争力?理想还算靠谱,M7马上上市,传闻价位在30万上下,指标是,能不能实现二手魅力+新车体验的完美结合?我别的直觉猜测:或许,理想的全场景布局,真能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吸引大量新移民。只零公里二手车的满屋子,哪个车主还会舍得贱卖?这也是个考察。
说到全球销量和国内销量的差异,有趣的事:你有没有想过,迪奥、宝马在中国卖的车,很多其实还跟欧洲那边的市场不一样?就是混血儿。外资品牌在国外像在走秀,国内销量却靠拼价格、拼服务,就像田忌赛马,你拿最好的马跑第一,次之的跑第二,最后的让给别人,是个策略。现在国内市场,谁还敢说我只做高端?大多都在拼价格、拼产能、拼供应链。
一台车挂嘴边的稳定性,其实就是供应链的坚韧——你没想过吧,就像买菜,要有新鲜,才能做一盘好饭。你看那烟火人家小菜市场,供应链一出毛病,菜就涨价,车更是这样。不然,打个比方,车厂要是真买不到芯片,产量就得调低,制造成本排得很高,用后其实损失挺大。像一台车的利润,总比不上那稳在供应链线上所带来的价值。
还有个小插曲:我始终搞不懂,为什么蔚来那么核心的换电技术,没有被快递、外卖车直接用?是不是觉得,没法快到极致?还是真有人担心换电站全球布局难?
我唯一能确定的是:这个行业的节奏,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稳扎稳打。每一台车从工厂出来,都像是经过一场持久战。这个行业还会怎样演变?你觉得,快递车、共享车,会不会比我们预料的还要快覆盖城市?又或者——你有没有注意到,买车的人越来越不在乎品牌的发源地了?他们要的,是贴心体验——这个词,好像比性能更重要。
我还在想,一个细节,可能会决定未来:你去看一辆车,是在灯火辉煌的展厅里,还是在手机屏幕上一点点滑出的虚拟样貌?这,或许就是人机交互的最后一环——你愿意相信科技感能带来安全感,还是觉得用自己的双手、心去感受更真实?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这个行业的未来又该怎么会转弯?
好了,我想到这里,嘴角有点苦涩。毕竟,行业里的机密你永远猜不到。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