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次跟你讲点真刀真枪的感受。汽车行业的变盘速度快得像开快车,尤其是电动车。今年搞事情的,除了特斯拉、蔚来,比比皆是。你知道,有数据显示,全球电动车销量在去年已经突破了10%,估算这个数字在2024年估计快到15%了(体感/样本少),增长速度惊人。但我总觉得,这背后还有点无声的博弈。
刚才翻了一下我那堆旧笔记,突然看到我当时写的:所谓高端,其实就是技术溢价的体现。就像你花大价钱买个名牌包,里面可能只是普通皮革,但每个细节都经过精雕细琢。汽车也是一样。追觅造那辆布加迪威龙的纯电车,估算成本结构,硬件部分(电池+马达)每辆大约8万到12万(估算/样本有限),但他们高端品牌包装,加上智能座舱、定制化服务,售价可能在200万到300万区间。这个价,技术、工艺再好也是要花钱的。你说,能不靠溢价赚点面子钱么?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追觅既然要打高端,那稳定性是不是就尤为重要?我印象里,我的一个朋友做修理工,他说:真高端车,出了点问题,维修困难,得找官方,零件贵。——这句话让我觉得,技术再高,但供应链和售后保障可不能掉链子。造车除了研发OMO,还得确保维修和零部件供应链畅通。否则,转身就要赔一场无休止的售后战。
对比两个玩意:比如说,追觅和理想的某款车,它们售价相仿(大致在40万到60万区间),但我觉得,真实体验中,追觅更强调极致的制造工艺和奢华感——但那份奢华是不是只挂在外壳?我有点好奇:追觅在用的供应链,到底是不是比普通品牌更挑剔?这才是我想真切知道的。
说到德国这个点,我其实心理微微一震。之前我还以为,国内搞工厂,重点在于便宜、快。结果人家德国,讲究的是工艺和产业底蕴。你知道德国一百多年造车历史的底蕴,就像某个老厨师做菜,手艺刚到极致。追觅地点选在柏林附近,估算是想借助那边严苛的工业环境,塑造欧洲高端的形象。
但我得更正一下:我原本想说德国人特别会造车,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中国这个市场正在崛起,造车圈里高手满地跑,很多本土品牌靠着性价比打天下。只是,追觅走高端路线,再搭配国际化的供应链,确实能给品牌附加一层科技感和奢华感。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他们的供应链到底怎么保证?这确实是个迷。毕竟像高速数字马达这种核心技术,需要全球多地的供应商配合。你知道,去年我跑过几次线上行业展会,很多技术开发公司都在说自主可控。但实际上,核心零部件和技术,还是要靠进口,像德国的电机、美国的芯片。追觅能不依赖国际供应链吗?可能是个假设的畅想题。
我还记得曾经修车师傅说:进口的零件,要是被卡在海关,整车就得等着。——这点我有点担心。尤其是他们在德国建厂,目标直指全球市场,海外售后布局没那么明确,倒真是个空白点。
我在思考:追觅的这番布局,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战术?他们是不是在为未来的快充爆发做准备?还是想抢占超豪华电动车的价位高端市场?又或者,抛开外界风声,他们的核心技术,到底有多少能以战养战?
还有一些问题,我总喜欢问自己:像追觅这种用豪华装潢技术溢价的策略,能持续多久?是不是泡沫也不一定?不能一概而论。毕竟,技术和市场的互动,像个拉锯,短期看似获胜,但长远呢?不知道。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个奇怪的猜测:也许,追觅的背后早就想在欧洲扎根深厚了。毕竟,欧洲豪华车的基因,深深根植于工业传统——奔驰、BMW、奥迪,但追觅如果能借东风,走高清奢路线,也未尝不可。这可能是我猜测无意中浮出的想法(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里,最让我关心的是:他们的超级工厂一旦建成,生产能力会不会超出预期?我估算一下,德国那块地,加上人力成本,光人力工资每天大概400到600元(体感/估算),如果每天能生产10台车,成本大概在2000到3000元/辆。这还没算电池和零件——不过大概能理解他们为什么要偏向高端定制,利润还挺可观。
我想到一个细节:最近我看到销售那边在说,追觅新品一上线,订单排队爆满。但是真么回事?是不是高端心理导致的虚火?还是真正的产品力?人家销售没说明,但我就想,有没有可能,这个高端市场,和旅游、奢侈品一样,也是心理体验占大头?科技再牛,体验才是真王道。
哎,我还没想明白:他们的研发到底在做什么?是一味追求极致性能?还是在日益复杂的智能化上做文章?我倒觉得,研发这个事啊,像个炼金术,拼的其实是对未来的一些模糊猜测。
说到这,留一点悬念吧:你觉得,这个高端电动车市场,生命线到底在哪?是技术?还是品牌?还是那点能让人心动的小细节?(这段留个悬念,反正我也不知道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