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这盘棋,真是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今儿个一睁眼,满世界都是“银河星耀6”的内饰官图,号称全球首秀,搞得跟要发布个能飞出地球的玩意儿似的。
我瞅着那方向盘、那大连屏,心里头却老惦记着另一位“兄弟”——银河L6。
这哥们儿还好吗?
七月份1243台的销量,这数字,说句不好听的,搁在今天这新能源的牌桌上,也就刚够个起步价,连个响儿都听不见。
这L6的座椅还没坐热乎呢,星耀6就急吼吼地冲出来了,还顶着个更玄乎的名字。
星耀,Starship,这是要去哪儿?
去火星吗?
车身尺寸拉长了一点点,轴距纹丝不动,还是那个紧凑级轿车的底子。
说白了,就是L6的亲兄弟,甚至可能是“换壳精装版”。
吉利这是想干嘛?
左手打右手,自己跟自己“内卷”?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车企的辞典里更没有“意外”二字。
每一个动作背后,都藏着一本厚厚的账本和一肚子的小九九。
L6上市的时候,价格屠刀挥得那叫一个狠,7.98万起,直接把合资A级车的脸按在地上摩擦。
本以为能一招鲜吃遍天,结果呢?
市场根本不买账。
消费者就像是那些最挑剔的美食家,你以为端上一盘“性价比”大餐就行了?
人家撇撇嘴,觉得你这盘菜“没内味儿”。
什么味儿?
可能是设计的味儿,也可能是品牌的味儿。
银河L6那张前脸,说实话,在一众新能源车里头,确实有点“泯然众人矣”的意思。
所以,星耀6来了。
它换上了一张更凶、更像那么回事儿的脸,车身线条也更利落,有点“高大、年轻、充满能量”的劲头了。
内饰嘛,还是那套熟悉的配方,大屏、简洁,努力营造一种“哥们儿很科技”的氛围。
但问题也来了。
这身“新衣服”得加多少钱?
我们来盘盘它的底牌:1.5L的插混发动机,最大功率82千瓦,配上8.5度或者17度的磷酸铁锂电池,纯电续航给你标个50公里和100公里。
这套配置,听着耳熟不?
简直就是对着隔壁比亚迪秦PLUS DM-i的作业抄的,连标点符号都没改几个。
人家秦PLUS一个月卖几万台,稳坐钓鱼台,你一个后来者,拿什么去虎口夺食?
就靠这身更好看的皮囊?
还是那个听起来更唬人的名字?
别逗了。
如今的消费者,早就被各路神仙打架教育得门儿清了。
你续航多少、油耗几个、智能化够不够骚,人家心里都有一杆秤。
星耀6想在这片已经杀成红海的泥潭里摸爬滚打出头,没点真本事,光靠脸蛋可不行。
我猜,吉利的算盘是这样的:用L6的低价守住基本盘,去抢那些预算卡得死死的客户;再用星耀6这个“颜值担当”去向上冲一冲,跟秦PLUS、长安启源这些高手过过招。
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一个讲实惠,一个谈风月。
听起来是不是挺美的?
“双车战略”,汽车圈的经典套路了嘛。
可这套路能不能玩得转,得看吉利自己的手艺。
两兄弟定位离得太近,价格要是稍微没拿捏好,就不是1+1>2了,而是互相踩踏,最后哥俩抱着一起哭。
L6卖不动,是不是星耀6就能卖得动?
这中间的逻辑可不是换个名字、拉个皮就能自动成立的。
这更像是一场赌博,赌的是消费者的审美疲劳,赌的是自己对市场的精准预判。
所以,今天这场“全球首秀”,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奇迹的序章,不如说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一次在泥潭里奋力向前的挣扎。
吉利银河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品牌,急需一款能真正“镇场子”的爆款来证明自己。
星耀6会是那个“天选之子”吗?
看着那精致的内饰图,我没看到答案。
我只看到一个在十字路口焦急张望的身影,身后是L6略显落寞的背影,前方是秦PLUS筑起的高墙。
四季度就要上市了,留给吉利思考的时间,不多了。
到时候价格一公布,是掌声还是嘘声,咱们走着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