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所知,截至2023年,增程式电动车占比还不到20%。不像纯电那样已经渐渐成为主流,新车市场上,增程还算个花招——你得先接受它续航的真实表现。倒不是说它就一定不行,但真别被厂家的宣传迷了眼。
我一朋友三年前搞了台增程SUV,厂家宣称纯电续航180公里。他刚开始还挺乐观。那天早上他说:感觉车子电池每次都比宣传的少,真是‘吓唬人’。我们笑,他还皱脸:冬天还差多了,续航大概只到130分钟(估算,样本少)。隔壁那辆另一品牌纯电到100公里左右就开始刹车,明显比增程差个档次。
相信增加续航的宣传?我也曾心动,只是开了几个月后,我发现——实际跑得少,然后充电费还没想象中便宜。估算下来,百公里充电成本大概在0.7元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含充电补贴优惠的环境可能不同)。
你说,充一次电,跑个50公里需20分钟沪深快充?我试过一次,从30%充到80%,至少也得80分钟,反正充到一半就停了(那次还没到充电桩时就停电了)。这点真的比原先预料的慢多了。
再说快充广告吧。你以为30分钟充个80%,很快?我还专门测试了,好几次,最慢那次还差一倍时间,充充充,就是那么慢。而且充电过程中系统会自动限功率,保护电池,其实这就是限制性能。就像你开车,刹车踩得太猛,感觉平顺受影响——这个保护也让电池寿命变差了点。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为何这么多车企在电池保护这块都这么温柔?是不是因为成本?还是技术不成熟?
充电桩那头的体验也不尽如人意。去年冬天去莫干山,看导航还剩170公里的续航,可到高速一边充电一边出发,没想到用到一半,电就掉得快了。最后只能烧油走人。有人说:那你为什么不用家里充?我说:家里没车库,住的老小区,充电桩要申请,要安装还得等。
还有一个细节挺搞笑:我刚才翻了下我那个朋友的照片,车内灯光模糊,一片暗淡,明显不像新车的亮堂。搞不好,那个增程系统其实用料也不那么高端。人家买个小众品牌的,关键是保养也难做。你知道吗?在那个品牌的售后点,维修基本都要么等三五天,要么不配件,得委屈拆个半天。有次去修车,师傅皱眉:配件到货了,等着排队。
你会不会觉得:这车只要出了点问题,根本就像黑店的一场梦?不是有个朋友说:增程车只不就是装了个额外的发电机罢了?——嘿,不光是简单装个发电机。实际上,增程系统就像在燃油车上加了个蓄电池包加个发电器,看似电动其实很多时候还得烧油(大概40-50%的时候,电池容量才算满足日常用车需要)——这让我心里在想:我到底为什么要跟这个半吊子系统耗着?
说到这问题,许多消费者是不是也有疑问:这种增程到底值不值得?对于我这个中年油老虎,最难接受的反而是被厂家牵着走。我觉得,一个车如果半夜睡觉还得担心,什么时候电就耗光了,心里其实挺不踏实的。
也许我没细想过,但我猜测——生产成本控制得太紧,导致每颗电池那叫一个缩水,再加上系统保护设计,既不能充分利用电池容量,还得不断阉割功能(这段猜测有点冒险,不一定对)——电池的耐久度还能撑几年?
最让我烦的是修车难。那次朋友的增程车掉了个传感器,要换,门店说:没货。我心想:这跟几年前开老油车找修理厂一样,供应链还是那么辣手。
这场折腾,让我感觉买车有时就是靠运气。你会不会觉得,买车就像买二手房:纯看表面,只要广告包装得光鲜,真用起来,才知道里子不一定是真实的?
要不要换成纯电?我不是不懂技术,但不折腾,要是不电池续航能直逼300公里,充电30分钟,我相信会不会更省心?
不过你问我:你觉得哪个更靠谱?这样看,纯电只要充电站普及率高一点,未来一定会占优势吧。
说到这里,我还想问:你知道那种长充电线,实际上带回家用,能不能真解决充电困扰?我心里还是存疑:一根线,能不能让普通人也轻松搞定家用充电?
我真怀疑,很多人买增程车,实际用车场景,缓冲续航只是伪需求。而真正决定的,是买车的心安。是不是续航够用+充电快+维修方便三个难以兼得,才是大难题?
其实我心里一直有个结:如果纯电续航能稳到路途不怕远,充电速度也能成常规操作,我还会继续忍受系统限制吗?——这个问题挺令人纠结。
额外一句,小细节:我家门口其实有个充电桩,但用的几率比我预想的低得多。可能我也该考虑换个更强大的电车了。
反正,现阶段,买车真是一场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散漫旅。你心里会不会也像我这样:在虚虚实实的数据和实际体验中摇摆?哪个细节会成为你下一次选车时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