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与燃油车的拉锯战,技术、政策和生活细节里的“较劲”
每次走进上海陆家嘴那片写字楼下的停车场,总有点恍惚。左边是一排特斯拉Y,右边是比亚迪秦PLUS EV,中间还夹着理想L7、理想MEGA——绿牌子闪闪发亮。2024年了,这里几乎一半都是新能源车,仿佛燃油时代已经快成历史。但转念一想,老家的亲戚在新疆跑长途货运,他手机里拍的视频,全是公路旁加油站前排队等加柴油的大货车,还有戈壁滩上丰田兰德酷路泽的身影。两个世界,就隔着一张高铁票。
说起来,“新能源能不能取代燃油”这个话题,每年都有人问,每年答案都不一样。有天我陪朋友去看蔚来ET7试驾,他开头一句:“电动车以后是不是要全替了?”我笑,说你得先看看东北冬天街头那些冻得打哆嗦的人怎么说。
1. 政策这只手,有时候推、有时候扶
挪威真是个神奇地方。我表妹去年留学回来讲,那儿人口才五百多万,可2024年电动车销量占到89%。满大街充电桩,比便利店还密集。她租过一次红旗EH7,说体验不错,就是冬天雪太厚,不敢开远门。不过从明年开始(2025),挪威就不让新买燃油车上牌了,还免25%增值税,上高速过桥啥也不用掏钱。这种力度,中国北方县城的小伙伴估计听着像童话。
德国、美国这些传统汽车强国呢?节奏慢点,也不是没道理。一位在狼堡做研发的同学聊起,大众宝马们需要时间消化新技术,所以欧盟把2030年的禁售目标拖到了2035。而美国,加州玩得挺激进,但联邦层面又卡在本土供应链上,比如特斯拉外海工厂产能受限……政策总归有地域差异,一刀切很难。
再往南走到印度孟买,我记忆最深的是出租三轮摩托乱窜、电动小轿只有零星几辆。当地司机抱怨充电桩稀少——全国才五万个左右,不如中国一个地级市多。他们工资低,一台纯电动简直高不可攀。这种现实困境,在东南亚、中东其实也常见,所以别指望全球一起换挡。
2. 技术突围:固态和半固态,是救命稻草吗?
福建宁德那家工厂,现在热火朝天地搞硫化物固态电池。据说能量密度500Wh/kg,很快会装到理想MEGA上,实现1080公里续航。我自己琢磨,这数字放十年前绝对科幻,现在却成真眼看着就要落地。如果真如计划,到2027年前后批量生产出来,10分钟充400公里,那加一次“气”跟现在加汽油差不了多少。不过目前成本还是液态两三倍,有人担心良率问题,要是真拖到2030后才能降下来,那可就悬了。
再说半固态,我去年冬天试驾蔚来ET7,用的是清陶能源的新型半固态包。在哈尔滨-20℃夜里兜风,本以为续航掉一大截,结果还能保持80%,比之前用磷酸铁锂时靠谱不少。同样卫蓝新能源给极狐阿尔法S森林版配套,让它成为首款破千公里续航量产纯电车型。这些变化,让很多原本死守燃油阵营的人开始犹豫,“好像可以考虑下?”
不过讲句实话,目前这些黑科技还贵,新手司机未必舍得尝鲜。如果哪一天成本压下来,又耐用又便宜,也许换挡速度会突然提速,否则只能一步步磨吧……
3. 生活里的选择题:城市和乡村,各自算盘
深圳出租司机老李今年终于把旧捷达换成比亚迪秦EV。他算账,一个月光省下来的用电费,比以前烧汽油便宜3000块。他乐呵呵跟我吹牛:“这钱拿去请孙子吃肯德基。”其实现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新注册车辆基本就是新能源天下,中青年群体更喜欢智能座舱、大屏语音助手啥的,把车当作第二个手机玩儿。而且主力消费人群26-45岁,占六成以上,他们思维方式变了,对动力形式并不执拗,更关心好不好玩,好不好省事儿。
但河南新乡农村情况完全不同。我二叔选的是理想L7增程式混动,他理由简单:“村口没几个充电桩,但偶尔出趟远门可以直接去加个95号。”据统计,在三四线城市这种混动车月销已破3万台。不少收入一般的小镇青年第一次买车,还担心修起来麻烦或者找不到地方补能,于是干脆选回传统内燃机或混合动力,“保险”。
还有些特殊圈子,比如阿拉善沙漠越野聚会,你见不到什么纯电车型,全是一水儿丰田兰德酷路泽和Jeep牧马人。这类硬核越野、高端跑车甚至商用重卡领域,将来可能很久都不会被彻底替代,据业内预测2040之后剩下市场份额不足10%。
4. 产业链背后的故事:中国制造拼到底
中国造动力系统真的厉害,从锂矿采集、电池制造,到整机出口形成闭环。不夸张地讲,如今全球十大动力蓄能企业有七家来自咱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等),而且刀片技术让整体生产成本下降40%,部分车型购置价甚至低于同级别传统汽柴油轿跑。当初觉得遥不可及的一幕,如今发生在身边菜市场停车场——以前卖豆腐脑大爷开的还是桑塔纳,现在摇身变BYD汉EV,小区邻居调侃“你这是移动储能站”。
大众集团最近动作也挺大,在德国狼堡关停最后一条纯内燃发动机产线,被媒体刷屏了一阵。但奥迪Q4销量反倒同比跌12%,不得不调整战略;丰田则瞄准氢能源重卡方向,希望找到另一条出路。谁也没有稳赢剧本,都在摸索自己的生存之道吧!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硬仗。截至24年底,全国建起1281万台公共/私人充电桩,高速服务区覆盖率98%。不过到了小县城、小镇或者偏远山区,你可能还得提前规划路线,因为那里的覆盖率只是北上广深五分之一。“全域无忧”,暂时还是梦想状态,不过正在一点点填坑补短板中……
5. 时间表?没人敢打包票,只知道脚步越来越近
如果未来几年(比如27年前后)固态真的实现规模化,再叠加主要经济体执行2035禁售政策,那么最快33年前后全球70%以上新卖车辆将由新能源汽车主导。也可能遇到意外波折,如果核心瓶颈迟迟攻克不了,又碰上市政支持松懈,那么40年代末依然难以完全取代传统内燃机产品。所以大家对这个问题争论不断,其实都有各自依据,无非视角不同罢啦~
最后回头看看我的朋友圈截图,从2020年的绿牌稀罕物,到24年的四十多个好友晒交付照,再想到新疆戈壁滩凌晨排队等柴油的大哥,以及深圳夜晚安静插枪补能的小李师傅,这种割裂感让我忍不住感慨:每个人选择背后的理由,都藏着真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希望。有些事急不得,但改变确实就在发生啊!
不知道你所在城市,今年早高峰堵在哪辆绿色小钢炮屁股后面?有没有因为找不到空闲快充而临时改道?亦或是在某次旅行途中,看见牧马人在沙尘暴中呼啸而过,会不会突然生出一种怀旧情绪?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