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慕尼黑车展的入口处,看着一排排巨大的展位灯牌,突然觉得其实这个场子就像一场无声的,每个品牌都在拼那些看不见的东西。比如电池——没有它,车绝对跑不起来。那天我碰到一位销售,他随口问:「你觉得国产的电动车,到底能不能打得过德国品牌?」我当时还没好意思反问他:你们的电池成本比人家低多少?只能说,笑一笑,用体验说话吧。
车展人流不算特别多,估算看车的普通访客大概在6000到8000人之间(样本少,不确定),但全场的状态倒也热火朝天。不是那种铺天盖地的疯狂推销,而是各品牌都在用心讲故事。特别是中国品牌出现得猝不及防。有个好笑的细节:我站在中国展区,旁边一台比亚迪海豚——颜值还行,但我偷偷打量,它的价格标牌居然比国产某款SUV还贴心,便宜了约20%。心里骂:难怪一堆年轻人都觉得国产车还行。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个数据——中国品牌在欧洲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5%左右(体感估算,样本少),还在慢慢爬升。特别是比亚迪、一汽人民在欧洲的表现,已经不光是试水,更像是打稳了基础,偷偷摸摸地打开市场。真正的技术门槛在哪里?电池,肯定是关键。欧洲人一直引以为傲的高端制造,但在电池这块,远远落后于中国。对,没细想过这个问题,但他们是不是也在偷偷心虚?那边中国企业在电池工厂排得满满的,产量不断扩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比亚迪欧洲的注册量才一年多就涨了五倍(估算数据,样本有限),这速度,简直像突击。你知道吗?我算了算,如果一辆电动车平均续航300公里(这段先按下不表),每百公里电费成本大概在0.1欧(心算,电价体感),那么每辆百公里成本可能也就3欧左右(粗略估算)。这就决定了它是不是能赢——成本低续航还行,直接挤压那些跟风的欧洲品牌。
对成本低的理解其实挺简单,就像你买东西跟多买几件一样。如果你供应链能控制得好,不管是电池还是电机,最后车价自然也能打个折扣。德国的传统优势就是工艺——每一台车都像艺术品,但你要这个艺术品能量产、快速交付,就是另一回事。咱们也别摆架子说不可能,中国企业的供应链已经变得像攒积木一样,搭得越来越高。
这个行业变得好复杂。我们对电池的依赖太大了,我经常听销售这么说。本土制造的所谓自给自足没那么简单,怎么可能?电池材料还得靠进口,尤其早期的核心原材料。就像我一朋友说的:你说本土生产,电池原材料能不进口吗?这就像只用厨房自己做菜,却从市场上买调料。(这段先按下不表)你看——实际操作中,所有的国产化,都绕不开进口原材料。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说出口才既合理又不过火?其实我一直有个感觉:中国品牌在欧洲走低价+潮流的套路,大概是真的有效。或者说,欧洲人逐渐接受中国品牌其实挺不错的这个认知,也算是某种反向文化崛起了。你会觉得,这背后是不是还有一层欧洲人也逐渐变得接受中国制造的暗示?我不敢保证,但这让我有点小期待。
有时觉得,德国人怎么还在拼命守住传统——造工艺、打品牌。殊不知,未来不会只靠颜值和工艺活着。真正能赢,还是在电池成本、技术突破上。可偏偏电池这个核心机密像个迷:我相信,除了中国之外,没有哪个国家像他们那样深耕此道(这段我没怎么深思,或许有点猜测)。而且,欧洲的政策也在变,补贴、激励什么的,都要赶紧跟上才行。
我在思考:既然中国企业的电池开始大量出口,欧洲品牌还会坚持原地打转、死守高端工艺么?还是说,下一步的战斗点在再便宜点,续航多点,快充快充上?每次听人说技术差距的时候,我都在想——这是不是个梗?技术,始终在效率上比拼。像我朋友的修车店,最近开始接手一些电动汽车的充电装置,除了技术难点,最头疼的还是快充设备的充电枪。他笑着说:你想想,一辆车用快充30分钟充满,那个大滑板电池,能不能撑得住?这个撑得住其实是个问号。
说到设想,再不疯狂一点,谁还会跑得远?高端的技术是那帮大品牌扛着的,但中国企业的规模优势正在逐步压缩这个差距。从底层技术到上层市场,仿佛整个行业都在进行无声的较量。我不清楚未来会怎么样,但我知道,这场比赛,绝对不止是颜值大战。
我刚才翻了个相册,看到一张工厂夜景的照片,灯火璀璨,背景里一堆堆机械臂就像在跳舞,突然心想:这个行业的变革,真是快到我都跟不上了。可能,等我回去再次打开那份供应链图纸时,发现,整条产业链都已变了模样。(这份心情,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
到底谁能在这场差距缩短战中笑到最后?或者,这个答案本身,也在不断被重新定义。
这个问题,留给你。你觉得,下一场电池,会是谁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