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中国车市,真是充满了戏剧性——曾几何时,增程车还像香饽饽一样到处被人追捧,现在眼看着又要变成“昨日黄花”了。到底发生了啥?这个“纯电迎来拐点,增程面临挑战”,是不是真的,背后又有啥门道?
首先什么叫“拐点”?我琢磨着,这大概就是咱们家门口电车一多、充电桩一多、朋友圈晒续航的比晒娃的都多的时候。过去咱总嫌电车难伺候——出门就得考虑哪儿充电,续航像“心里没底的月工资”,电池一到冬天就掉链子。那会儿,增程这种“能加油能充电”的东西就火了。既当电车又当油车,多安全感啊。但是现在,纯电的变化实在有点猛啊!
你说纯电为啥突然“扬眉吐气”?看看数据呗,2025年1-7月,纯电销量暴涨35.2%,增程只涨了12.1%,甚至到7月份,增程还开始掉队,同比下滑11.4%,纯电却横着走,还涨了24.5%。这些数字说明啥?最直接的信号:消费者心里的天平在悄悄发生变化。
为啥变了?我举几个简单接地气的例子:
一,充电不再折磨人。全国公共充电桩都破500万根了,以前最怕找不到桩,现在有点像停车位一样常见。有快充,插上十几分钟,500公里续航就到手。这种“补能效率”,其实跟加油已经差不了多少了。里程焦虑吗?过去是焦虑,现在是没焦虑,不敢说百分百,至少90%都好使了。
二,纯电技术本身越来越靠谱。电池密度上去了,主流车动辄续航六七百公里,上班一周都不带虚的;CTP、CTB这种新技术,把电池塞得更紧凑、更安全,省出来的空间连前备箱都能装东西了。
三,价格下来,花同样的钱能买更牛的纯电车。2022年一吨碳酸锂还60万,现在8万,差距真不是盖的!电动车造价刷刷往下落,厂家又卷促销,这谁顶得住?
其实我发现一个事儿,不止是消费者变了,车企自己都在变。理想、零跑这些原本把“增程”挂在嘴边的,2025年开始,走纯电路线的车型……得,直接甩新产品过来。零跑B01、B10这些主力新车干脆不再搞增程了,纯电占公司销量80%,这说明啥?厂家自己都自觉了,知道风向在哪边。
这就像踢球,就算你是守门员,可看到全队都往前冲,肯定也得往前顶两步,不能一直守着旧章法。
当然,有人会问:你说那么多好处,那增程不就一点优势都没了吗?真不是这么简单。现在的增程,基本做成“纯电体验”,续航一口气干到450公里以上,补能速度又快,实际用起来还真和纯电没啥两样。你说一周就充一次电,还能加油做备胎,通勤没任何压力。
但我要问:这些创新,真的是增程“自己的原创优势”吗?其实不是,而是厂家把主力精力全都集中到了纯电体验上。你看理想,自己的用户数据表明,90%的开车时间都是纯电在跑。用多了纯电,大家就认了,回油车真的有点难了。
问题是,现在纯电的补能、续航、用车成本、空间、智能化这些指标实打实的强势,增程的那些“规划外的惊喜”,比如“去西藏加油比充电容易”,“冬天不掉电”等,随着基础设施和技术的进步,其实都在被慢慢蚕食。
你仔细想这事,其实是技术+经济+习惯彻底改变了格局——以前是基础薄弱,用户不敢贸然上纯电,厂家也怕用户被坑,都选增程兜底;现在情况反过来,技术猛进、价格亲民,快充桩密度堪比小卖部,主力车厂都梭哈纯电。变的是市场,没变的还是马太效应,优者愈优,谁能适应新变化,谁就能笑到最后。
这是不是就等于增程彻底OUT了?也未必!我觉得,增程式其实还会活在一些特殊场景下。比如,你家真就常年跑偏远、野外、高速、跨省,充电桩少得可怜,还特别怕抛锚,那油箱就是安全感。再比如,北方盛冬、特别极端气候,人家愿意加油兜底,也合情合理。
但是,大多数老百姓用车场景,城市上下班,这会儿纯电已经没啥硬伤。开习惯纯电的,连充电“焦虑”都没有了。更何况,现在油价不便宜,家里要是有条件装一根桩,电价比油价划算多了。
技术层面,有的厂还琢磨,能不能把增程的增程模块拆了,完全只用纯电,想加油就变成一个“灵活备胎”。但本质上,用户和企业都更愿意一步到位跨进纯电时代。毕竟,一套混合动力系统说贵不贵、说便宜也不便宜,用久了多养一套动力、维修和保养更麻烦。不是刚需,谁还乐意多一份负担?
你再看企业的日子——理想的销量从6月到8月一路下跌,降得都能让人“心疼”;零跑的决策直接切换到纯电主力产品。这说明啥?企业本身也知道,风向头把舵的人,总比“犹豫观望”来得主动。这也是为啥,理想要加快纯电车型发布节奏,不等市场把话挑明,自己先主动求变——谁反应慢,谁就真有点难受了。
所以,我更倾向于看未来车市,不会是“纯电彻底KO掉增程”,而是各有各的活法:纯电在主流城市、通勤、家用场景玩得转,增程在特殊人群、特定环境扎根;还有插混,这玩意儿过渡期反而活得挺滋润。总之,真正的王者,不是你卖多少,而是你有没有真正洞察和抓住最广泛用户的痛点与需求。
也别觉得未来纯电一统江湖以后,车市就没啥变化了。其实技术永远在演进,用户需求也是“永不满足”的——今天觉得700公里够用,明天说不够安心;今天嫌充电十分钟长,明天就盼五分钟搞定;今天说用电便宜,下个月电力市场一波变化,说不准又出新花样。
企业应该学会什么?灵活应变、加快自我革命,发现用户还没意识到的痛点,提前下好先手棋。比如智能驾驶、车联网、能源管理,这玩意儿一旦突破瓶颈,纯电车的爆发力会远远超过现在。到那时,又是一轮洗牌。
纯电的疯长、增程的落幕、插混的夹缝生存,说白了,这一切都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必然。回头看,曾经增程也是“补短板”出来的,今天纯电被市场追捧,也仅仅是暂时解答了用户的焦虑。一切都看路有多远,谁跑得快、谁能守得住、谁又能抢得先。
有件事很重要:技术再好,最后还是得看老百姓买不买账,车企能不能赚到钱,能活下来。用户对纯电、增程认知转变的背后,其实是生活方式的变化,是对汽车价值的新定义。别高估技术,也别低估老百姓的“精打细算”。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琢磨:以后你买车,到底是图个价格合适,还是更看重补能和日常体验?你希望的是全城随便开,还是有保障、无后顾之忧?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也决定了未来车市的格局和走向。
所以,2025年,车市变化看似激烈,实则只是刚刚开始而已。你以为翻篇了,其实精彩还在后头。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