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那天的空气有点闷,像暴雨前的港口。
原本我以为会是那种常规车企签约——几位高管排成一列,笑容标准到可以直接印在年报封面,然后“咔嚓”一声快门,一切结束。
但现场不一样。
东风奕派的人握着华为人的手,那眼神不是走流程,而是刚开辟新航道的船长互相打量:既有热血,又夹着一点心里没底的紧绷感。
你要知道,这俩背景差得远,一个是在钢铁和机油味里熬了几十年的老牌制造商,一个从通信一路杀进AI,再硬闯汽车圈。
这次合作,不是简单地拼个logo,更像把两台完全不同年代、不同燃料的引擎绑在一起,看它到底能不能跑。
而且,他们是真的动手干了,不是PPT上画箭头忽悠股东。
第一次听说DH项目,我还觉得名字冷冰冰,像化工厂里的某种设备编号。
但后来蹲过一次测试现场才发现,它挺有意思。
一辆原型车在复杂路况下自己调速,还主动绕开前方障碍。
我站旁边看着工程师蹲在人行道上画路线草图,想起第一次用手机刷脸解锁时那个微妙感觉:好用,但总忍不住问一句,“它懂我吗?”
三月份武汉渠道经营启动会更让我确定他们不是玩票。
线上电商平台加线下体验店,被他们捏成一个闭环,你可以理解成卖车版直播带货。
有经销商当场吐槽:“我们这是主播了吗?”
结果第二周就有人在线上下单预约试驾,还贷款一起办完。
这事很互联网,也很冒险——买衣服退起来容易,车可不是顺丰到付那么简单。
不过这种玩法确实赌的是用户耐心,有人愿意等你,就可能变成长期客户;没人等你,那就是现实给你的耳光。
成都那家新成立生产公司,是整个计划里的腰杆子。
他们用机器人焊接,总装环节实时监控参数,每一道工序抠细节。
这些事情外行看枯燥,但内行都明白,这是决定产品口碑生死的重要关卡。
不少厂商翻车,就是因为以为消费者只看外观价格,现在买智能车的人,比销售还懂配置,你糊弄不了。
五月,两边扩大合作,把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也拉进来。
我对这一块特别敏感,因为座舱正在改写人与车之间的关系——以前空调加热要伸手按按钮,现在一句话就搞定;喜欢什么歌,它记住,下次自动播放。
我试过鸿蒙座舱版本,比我的平板反应快多了。
不过有人担心司机会不会越来越懒?
甚至失去基本判断力。
这问题值得聊,就跟导航普及后,有人再也记不起回家的路一样,我们是不是慢慢把自己的能力交给机器保管?
六月开始,他们招来了各领域高手,从算法优化,到传感器布置,再到营销策划都有。
据内部朋友透露,有时候会议吵得比讨论更激烈。
我觉得这是好事,因为造智能汽车不仅仅是代码或螺丝,而是一群观点南辕北辙的人必须学会凑在一起。
如果团队不能消化不同思维,再强大的硬件软件组合,也可能被办公室政治磨掉锋芒。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少,公司往往先死于文化冲突而非市场竞争。
2026年的首款车型,我是真期待。
据说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高温测试已经完成,那地方太阳晒得鞋底发软,新车却稳稳跑下来,这至少证明极端环境稳定性过关。
当然性能只是第一步,如果用户体验差,也是白搭。
所以奕派搞KOC品鉴会收集反馈,让产品贴近真实需求。
有朋友参加后告诉我,他们提意见的时候没人摆架子,这种面对挑剔意见不怕麻烦,在国产品牌里并不常见。
不过别忘了,大型跨界合作就是双刃剑。
一旦成功,他们可能重新定义国内智能汽车标准;如果中途掉链子,不管哪方都会被质疑是不是太贪心,把愿景画得太满而忘记脚踏实地。
商业世界残酷起来,是连情怀都标价出售的。
当网友放大镜上线,只盯别人家的芝麻,却对自家西瓜视而不见时,一丁点瑕疵都能瞬间放大成故事主线。
所以这事儿我一直保持“两条腿走路”的状态:兴奋,是因为终于看到一家老牌制造商肯放低身段拥抱科技浪潮;警惕,则源于每一次产业融合背后,都藏着利益博弈与文化冲突。
从泥泞工厂走来的工程师,会怎么看待云端数据驱动?
习惯快速迭代的软件团队,又是否耐得住漫长生产周期?
这些都是未解之题。
而未来,当你坐上一辆真正意义上的聪明汽车,它既继承传统机械可靠性,又拥有智慧化服务时,你可能先笑出声,然后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到底是谁驯服了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