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奔驰、宝马和奥迪的初衷是什么?
我告诉你:当然是因为虚荣。
那你为什么要购买一辆售价二三十万元的汽车?
我……
这是一段与网友的对话。
该网友购买了一辆新势力品牌的高端电动汽车,期望笔者对车辆进行一番点评(夸赞);在分析的过程中由于提到“传统豪华品牌”的概念,于是就有了上面这一段对话。现在确实有许多网友认为购买奔驰、宝马、奥迪或其他合资或进口汽车是因为虚荣,然而这样的观点显然是偏激的;因为每一个车系都有高端品牌或高端产品,自主品牌也是不例外的,比如现在的理想、鸿蒙智行系列品牌、蔚来、岚图、仰望、红旗汽车等。
同时德系汽车里也有普通品牌,比如大众汽车。
如果说购买奔驰、宝马和奥迪是因为虚荣,那不去选择自主品牌里的比亚迪、吉利、长安、哈弗,而去购买蔚来或理想汽车又是不是虚荣呢?假设可以这样定义的话,那么理论上则没有区别。
反之,购买中、高端汽车产品和选择对应品牌则不是虚荣;而是购买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必然的消费升级,选择的品牌则是有对应的品牌价值,至于选择哪个车系的品牌则是个人喜好。
没有理由强加上一些标签。
品牌价值与认知的重要性
品牌价值对于大宗商品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品牌价值在市场竞争中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品牌价值又能体现于多个方面;比如品牌市场定位、经济价值、附加价值和消费者信任等等。品牌是一家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和识别的标签,当一个品牌具备一定价值的时候,其对于消费者而言也会是体现用户价值(自身价值)的工具。
可以理解为品牌价值等同于大众认知,选择对应品牌的商品则能获得对等的评价。
两者相辅相成,久而久之则能起到相互成就的作用。
客观上也确实存在不同定位的品牌,正如开篇所讲;所以选择不同定位的品牌与产品只是一种自我展现或展现自我的方式方法,这种消费行为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过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展现自我之后需要被认可或认同。
人都需要被认可或认同。
因为不论是认可还是认同的本质都是“被尊重。”而如果在选择之前确定选择可以被尊重,那么这样的选择就是一种“自我尊重”的行为。
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明确讲述过“尊重需求”的概念,其属于高层次需求;但高层次需求并不是指经济能力一定要达到高层次,实际上所有人都有高层次需求是,只是各自在各自的圈层内用于获得和体现高层次需求的理念和商品存在经济价值上的差异,可是需求本身是没有区别的。
品牌好恶不应该捆绑情怀
第一节说明了商品的品牌价值的重要性,通过选择高品质或高知名度的商品获得的满足感本质上是“自我尊重”和“被尊重”的融合;这是每个人都期望获得的,与虚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可混为一谈。
相信大多数网友们都能理解其中的道理。
但也相信依然会有一些人去说“买奔驰、宝马和奥迪是虚荣”且只字不提自主品牌里的高端汽车品牌车辆,这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了。只是笔者认为这不是纯粹的“双重标准”而是裹挟爱国情怀干扰甚至破坏竞争规则的手段,是典型的民粹,这可不是真正的爱国情怀;而是企业打着爱国情怀的幌子进行恶性竞争,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
当然曾经的某些外国汽车品牌也进行过类似的操作,其依托于“文化入侵”而进行品牌赋魅;说白了就是把自己的品牌包装的“高大上,”把自主品牌包装成“廉价品牌。”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现在用相同的方法似乎也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只是程度也已经差不多了。
合资汽车制造商有其存在的意义,这些汽车厂商同样带来了许多的生产岗位,并且创造了巨大的税收。用相同方法竞争是没有问题的,但一旦采用民粹的手段则有可能直接摧毁这些企业;最终损失的是其幌子里的角色的利益,所以一定不能矫枉过正。
抑或者说不应该让屠龙少年成为恶龙。
总结:
人一定需要不断地进步与提升,每实现一阶段的进步与提升,其消费能力和面对的品牌也会同步提升。选择对应的品牌并不是虚荣,选择外国品牌也不是虚荣,不过是各自的品牌好恶而已。买车只是简单的消费行为,不应该与情怀挂钩。要知道这些合资企业是合法合规创立,其中还有占股比总会在50%左右的中企,且多为国央企;如果一定要用民粹手段压制这些企业和品牌,最终也会损伤一批中企。
竞争还是要围绕产品技术才好,理念之争不宜捆绑消费行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