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日产价格战背后:探陆降价求生,销量困局何解?

近期,东风日产推出了一系列购车优惠政策,试图通过价格刺激挽救持续下滑的销量。探陆、天籁等车型的优惠活动看似诱人,但结合其市场表现来看,这场“以价换量”的战役背后,折射出日产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深层危机。

促销策略:降价能否换来销量?

根据活动政策,购买探陆、奇骏经典、天籁可享2000元优惠,而轩逸、逍客等主力车型则优惠1500元。其中,探陆两驱智尚版7座价格降至19.98万元起,较指导价(23.98万起)大幅下调4万元,叠加以旧换新补贴后,实际成本可能更低。

然而,这样的降价力度并未显著拉动销量。数据显示,2025年3月探陆销量仅588辆,同比下降40.9%,在SUV销量排名中跌至第185位。其竞品汉兰达同期销量达5913辆,几乎是探陆的10倍。显然,单纯降价难以弥补产品竞争力不足的短板。

东风日产价格战背后:探陆降价求生,销量困局何解?-有驾

销量结构:轩逸独木难支,SUV全线溃败

从销量结构看,东风日产过度依赖轩逸等燃油车型:

轩逸:3月销量20784辆,占品牌总销量的54.69%,但同比仍在下滑,且被比亚迪秦PLUS(5万辆级销量)远远甩开;

逍客:作为SUV销量支柱,3月售出6702辆,但市场份额持续萎缩;

探陆:中大型SUV定位尴尬,销量持续低迷,1-3月累计仅1691辆,同比暴跌86.12%;

新能源车型:ARIYA艾睿雅月销仅314辆,纯电轿车N7尚未形成市场声量。

这一结构暴露了日产的两大问题:燃油车产品老化,缺乏创新设计;新能源转型迟缓,技术迭代落后于国产车企。

东风日产价格战背后:探陆降价求生,销量困局何解?-有驾

深层危机:转型迟缓与外部冲击

1. 新能源布局滞后

日产虽在2017年推出全球首款量产电动车聆风,但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战略直到2024年才加速,首款纯电轿车N7的续航和智能化配置缺乏亮点,难以与比亚迪、特斯拉竞争。而丰田、本田已通过专属新能源品牌抢占先机。

2. 关税新政冲击利润

美国对非本土制造汽车加征25%关税,导致日产全球利润承压,可能缩减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加之国内价格战激烈,日产燃油车的成本优势被进一步削弱。

3. 管理层动荡与战略摇摆

三年内更换三任CEO,频繁的人事调整导致战略执行缺乏连贯性。尽管宣布未来三年投入100亿元研发新能源车型,但市场对其执行力存疑。

东风日产价格战背后:探陆降价求生,销量困局何解?-有驾

未来展望:破局需“产品+战略”双革新

短期来看,价格战或许能暂时缓解销量压力,但长期需解决以下问题:

加速新能源产品迭代:需推出具备差异化竞争力的纯电车型,例如强化智能驾驶(如N7的“城市记忆领航NOA”)或续航突破;

重塑SUV产品线:探陆需调整定位,避免与汉兰达等竞品硬碰硬,可探索细分市场(如家庭用户场景);

品牌年轻化:通过营销创新吸引Z世代消费者,摆脱“保守日系”的刻板印象。

东风日产当前的促销政策更像是一剂“止痛针”,而非根治销量下滑的良药。在新能源渗透率超50%的中国市场,唯有加快技术革新、精准把握消费需求,才能避免步法系车后尘。若继续依赖燃油车降价求生,恐难扭转“日系失宠”的颓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