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传统造车,赛力斯超级工厂引媒体围观,智造实力彻底征服全场

最近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但凡是个造车的,都说自己是“智能”的。

好像不带这两个字,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但你仔细琢磨,他们说的“智能”是啥?

是中控屏比脸还大,还是语音助手能陪你唠嗑?

这些当然重要,但更像锦上添花。

告别传统造车,赛力斯超级工厂引媒体围观,智造实力彻底征服全场-有驾

一辆车,尤其是奔着五六十万去的高端货,它的根基,它的底裤,永远是制造。

你开的车,不是PPT里画出来的,也不是发布会上吹出来的,它是在工厂里,被一堆叮叮当当的机器和一群眼神犀利的人,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拼出来的。

所以,当一家车企敢把媒体甚至用户请进自家工厂,让你随便看,随便拍,这事儿本身就比任何广告都硬核。

这就像一家网红餐厅,不仅敢让你看后厨,还递给你一个放大镜让你检查油干不干净。

这背后传递的信号很简单:哥们儿家底厚,不怕看。

赛力斯最近就干了这么一件事,把自己的超级工厂开放了。

这操作,有点意思。

我们先来看一个反常识的逻辑。

问界M9和M8卖得好,M9创了50万级车型的交付记录,M8也霸着40万级的榜单。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华为牛逼,渠道给力。

这当然是事实,但也是最大的思维陷阱。

流量和品牌光环能把人带到店里,能让人激情下单,但要把几十万真金白银换来的车,一台接一台,保质保量地交到用户手上,并且让用户开几年还觉得“这钱花得值”,靠的就不是光环了,而是制造。

销量是面子,交付是里子。

面子再好看,里子要是漏了,那就是一场灾难。

赛力斯这个超级工厂,就是问界这个品牌的“里子”。

媒体进去工厂,看到了什么?

一堆冷冰冰的机器?

不,他们看到的是一套暴力美学和偏执细节的结合体。

比如那个全球领先的9800T一体化压铸工艺。

这玩意儿听着很玄乎,说白了就是大力出奇迹。

以前造车后车身,像做拼图,要把87个小零件叮叮哐哐焊接在一起。

你想想,87个零件,几百个连接点,每一个点都是一个潜在的风险。

而一体化压铸,是直接用一个9800吨的巨型“模具”,咣当一下,把一整块铝合金压成一个完整的后车体。

这就像以前你拿一堆乐高碎块拼个城堡,现在直接给你一整块玉,让你雕个城堡出来。

这有什么用?为什么说它是暴力美学?

第一,强度高。

连接点从几百个减少到几乎没有,整个车身就是一个整体,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精度高。一次成型,避免了多个零件累积的公差。

第三,轻。87个零件压成1个,222个零部件集成到10个,车身减重,能耗就低。

这背后是赤裸裸的商业逻辑:用最高的初始投入,换取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和产品品质的最优化。

这种玩法,不是谁都玩得起的,它本身就是一道门槛,一道用钱和技术砌起来的护城河。

如果说一体化压铸是秀肌肉,那工厂里的3000多台机器人和100%的自动化率,就是这部肌肉机器的神经网络。

很多人一听自动化,就觉得是“无人化”。

错。

这不叫无人化,这叫“去人化”。

什么意思?

就是把重复的、枯燥的、对精度要求极高的活儿,全部交给不会累、不会烦、不会手抖的机器人。

冲压、焊接、涂装,三大工艺车间100%自动化。

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致性。

意味着你买到的第1台问界M9和第25万台问界M9,在车身工艺上,没有任何区别。

告别传统造车,赛力斯超级工厂引媒体围观,智造实力彻底征服全场-有驾

人会疲劳,会有情绪,但代码不会。

这种冷酷的、不带感情的精确,恰恰是高端制造最需要的“安全感”。

这就像一家顶级餐厅的后厨,主厨可以天马行空,但负责切菜的墩子工,必须保证每一片土豆丝的粗细都完全一样。

赛力斯超级工厂,就是把所有工人都变成了“墩子工”,而且是永不出错的那种。

当然,造出来只是第一步,保证造出来的都是好东西,才是关键。

在品控区,赛力斯玩得更绝。

他们搞了一套“AI智能实时在线100%监测”系统。

这名字很长,翻译过来就是:用AI当质检员,而且是24小时不眨眼的那种。

任何一个焊点,任何一处涂层,只要有微小的瑕疵,都会被瞬间揪出来。

更狠的是“一车一档,一件一档”。

这玩意儿简直是汽车界的“永久档案”。

你这台车,用了哪个批次的钢材,哪个型号的螺丝,是几月几号哪个机器人焊的,所有信息全部记录在案,终身可追溯。

这有什么用?

短期看,是出了问题能快速定位。

长期看,这是一种近乎偏执的自信和对用户的终极负责。

它就像一份基因报告,把这辆车的“前世今生”都记录得明明白白。

敢这么干的,都是对自己有信心的狠人。

说到狠,赛力斯在供应链上搞的“厂中厂”模式,更是把“快种快收”的互联网打法,应用到了重资产的汽车制造业。

他们把延峰、文灿这种行业龙头直接请到自己工厂里来建厂。

这操作骚在哪里?

这就像你为了喝到最新鲜的牛奶,直接在自家院子里养了头冠军奶牛。

供应商就在隔壁,省去了漫长的物流、减少了库存的风险,整个生产节奏被极限压缩。

每天数千个零配件当天周转完毕,这效率听着都吓人。

在今天这个供应链说断就断的时代,赛力斯这手操作,等于给自己上了个双重保险,把不确定性降到了最低。

效率和安全,我全都要。

如果说上面这些是工厂的“肉体”,那真正的灵魂,是那个叫“赛力斯产业大脑”的东西。

这玩意儿是整个工厂的决策核心,是那个看不见的“指挥官”。

在AI的加持下,它把300多家合作伙伴、50多家核心供应商全部串联起来,从用户下单的那一刻起,它就开始计算,需要多少零件、何时到厂、何时上产线、何时交付,全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研发效率提升20%,订单交付准时率提升13%。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用户能更快提到车,是企业能更快响应市场变化。

这种感觉,就像给一个四肢发达的猛男,装上了一个超级大脑,每一块肌肉都能被精准调动。

这就是所谓的“智造”,不是制造的自动化,而是决策的智能化,是把所有资源喂到嘴里的极致高效。

所以你看,赛力斯为什么敢搞开放日?

它不是在炫耀,它是在做一次彻头彻尾的“价值沟通”。

它在告诉所有潜在用户:你花五十万买的问界,贵在哪里?

贵在这一体压铸的坚固车身上,贵在这3000台机器人带来的极致精度上,贵在这套AI质检系统带来的偏执品控上,贵在整个生产过程透明可追溯的安全感上。

“安全是最大的豪华”,这句话已经被说烂了。

但怎么实现安全?

不是靠嘴,是靠实打实的投入和近乎变态的制造标准。

当一个试驾媒体说“华为乾崑智驾ADS 4像老司机”时,他体验的是软件的成熟。

但这份成熟能安稳落地,靠的正是背后那个超级工厂提供的、坚如磐石的硬件载体。

说到底,商业的竞争,最后比拼的都是最朴素的东西。

在汽车这个行业,最朴素的真理就是:造出一台好车。

赛力斯拉着所有人去看它的超级工厂,本质上就是在用最坦诚的方式,重申这个真理。

在一个人人都会讲故事的时代,能把“怎么做”这件事本身,讲成一个最硬核故事的,才是真正的玩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