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胜以入门价格23.98万元的广告引发了热议。这一看似大胆的定价实际上是路虎营销策略的一次调整,而针对的车型是揽胜极光L。相比此前42.98万元的起步价,此次调价直接将门槛拉至23.98万元。这虽然不是品牌旗舰揽胜车型,但将价格拉低至20万元区间内明显让更多消费者多了一个选择的机会。如果再叠加门店优惠和补贴,实际成交价可能还会进一步下探,幅度甚至超过了网友戏称的“七折虎”标准。
作为曾被车迷誉为“最美路虎”的存在,揽胜极光自2011年问世以来凭借优秀的设计广受赞誉。悬浮式车顶、蚌壳式发动机盖和流线型溜背等经典造型,即使今日看来依然不过时。当时国内影视剧掀起的“路虎热”,更是让揽胜极光成了街头巷尾的讨论焦点。当初进口版揽胜极光刚进入中国市场时,指导价高达62.8万元起,而消费者甚至需要加价十几万元才能提车,尽管如此,一车难求的景象仍比比皆是,这无疑是“揽胜”系列强大光环效应的体现。
不容忽视的是,路虎品牌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这个英国品牌因经营问题曾几度易主,不过凭借中国市场的迅猛发展,路虎抓住契机赢得了新的生机。随着揽胜极光崭露头角,品牌迅速推进国产化,将揽胜极光的定价从进口的60余万元调整到40-50万元区间,试图效仿奥迪与宝马的成功经验,通过国产化进入更多家庭。不过,国产化不仅带来了价格的变化,还衍生出一个令人莞尔的全称——“奇瑞捷豹路虎揽胜极光”,这个名字成了消费者茶余饭后的趣谈。
但国产化的道路并不平顺。2015年国产版揽胜极光刚上市不久,就因变速箱问题登上了“3·15”晚会。根据曝光信息,车辆行驶中可能失灵,甚至无法挂挡前进或倒车,瞬间变为“移动路障”,被消费者戏称为“拦路虎”。这一事关安全的严重缺陷对品牌形象的打击尤为沉重,也让“修不好的路虎”的负面标签愈发深入人心。
揽胜极光的销量因此一蹶不振。从最初被赞誉为“最美路虎”到如今主要吸引力仅剩价格下调,这款车逐渐沦为路虎品牌的边缘角色。为了保住市场存在感,路虎不得不持续下调其售价,而此次定价23万元,结合门店优惠后,实际购车成本竟已接近当年山寨版车型的水平。
说到山寨版,就不得不提陆风X7。这款由江铃推出的车型几乎完美复制了揽胜极光的设计,无论是车身线条还是车头的英文字母,都极为相似。凭借十余万元的售价和“路虎平替”的定位,陆风X7在三四线城市创下不错的销售成绩。不过,抄袭最终得付出代价。路虎通过法律手段赢得了胜利,迫使陆风X7下架停售,甚至令陆风品牌逐渐淡出市场。令人唏嘘的是,正版揽胜极光如今的售价已与当年的山寨版车型不相上下。
除技术和质量问题外,还有观点认为路虎的困境与印度塔塔汽车的收购有关。自2008年塔塔收购捷豹路虎以来,部分消费者因品牌归属地而改变决策。但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7年,中国市场不仅成为捷豹路虎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年销量更从2.6万辆跃升至14.6万辆。显然,中国市场的早期成功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印度背景。
如今捷豹路虎的全球销量呈现两极分化。高端车型如揽胜、揽胜运动和卫士贡献了大部分营收,其中卫士起售价高达68.8万元,揽胜运动版为89.8万元,而旗舰揽胜则突破141.2万元。然而,定价更亲民的揽胜极光、发现运动版,以及捷豹多个品牌,则面临着销量和市场关注度双重低迷的窘境。在中国市场,这种分化尤为显著——进口的高端车型表现坚挺,例如揽胜逆势增长,年销量达2万辆;而国产阵营的车型如揽胜极光、发现运动版及捷豹XEL、XFL,去年仅交付3.35万辆,同比大跌34%,并造成了1.35亿元的亏损。
这种困境也波及了经销商。有经销商透露,店内十款车型中仅有揽胜和卫士实现盈利,其余车型均在赔钱,多家捷豹路虎经销商甚至因持续亏损选择退网或转投其他品牌。
面对这种局面,路虎通过降价试图挽回消费者的关注,维持合资工厂正常运转,并争取时间迎接即将到来的国产电动车型。然而,奇瑞与捷豹路虎合资工厂,目前年产能达20万辆,但产能利用率长期不足25%,若不引入新车型,这种巨大的产能资源恐怕将成为沉重负担。数据显示,品牌方有意调整策略,逐步停止部分国产车型的生产,转而利用奇瑞平台开发新产品。
回顾奇瑞与捷豹路虎的合作,从“如虎添翼”到如今的“骑虎难下”,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豪华品牌正面临巨大挑战。在新能源汽车浪潮席卷之际,路虎的中国市场能否重振雄风?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