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绿皮车时代:春运发源地广州站的高铁化转型之路

广州火车站正在逐步告别普速列车时代,转向高铁枢纽的全新定位。

作为 1974 年建成的老牌枢纽,广州站承载着中国铁路史上最厚重的春运记忆。从上世纪 80 年代 "流花玉宇" 的商贸繁华,到高峰期日均发送数十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壮观场景,这个站房顶部矗立着 "广州" 二字的地标建筑,早已成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的象征。但随着高铁网络的快速扩张,这座以普速列车为主的老站已难以满足 "更便捷、更高效" 的出行需求。

告别绿皮车时代:春运发源地广州站的高铁化转型之路-有驾
又一批列车变高铁,可我有点怀念绿皮火车

停运普速列车的背后,是铁路运输结构的深刻变革。2025 年春运数据显示,西安铁路局高铁客流占比已达 69.9%,同比增长 7%,而普速列车客流下降 6.2%。这种 "一升一降" 的趋势在广州更为明显,随着广深港高铁、广湛高铁等线路的贯通,旅客对快捷出行的需求急剧上升。广州站的改造规划顺势而为,未来将引入京广、广湛、广深港等高铁线路,定位为 "大湾区中心站",实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 1 小时互达。

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推动了这场转型。广州站所在的越秀区、白云区、荔湾区交界地带,长期受困于传统商贸批发业的转型难题。规划明确提出要以枢纽升级为契机,推动流花商圈从 "商贸带订单" 的传统模式,向 "枢纽 + 时尚 + 定制" 的新型商贸生态转型。这种转型需要疏解货运物流功能,为站城一体化开发腾出空间,普速列车的外迁成为必然选择。

告别绿皮车时代:春运发源地广州站的高铁化转型之路-有驾
外地游客的疑惑 为什么广州火车站写着 统一祖国 振兴中华

2025 年 5 月的暴雨事件意外成为转型的试金石。当时广铁对途经京广线的普速列车采取停运、迂回等措施,同时引导旅客换乘高铁,显示出高铁网络已具备承接普速客流的能力。而新建成的广州白云站,则成为普速列车的主要承接站,形成 "高铁进城、普速外迁" 的功能分工格局。这种安排既提升了中心城区铁路枢纽的效率,又通过白云站的配套建设保障了普速旅客的出行需求。

转型过程中并非没有争议。对于依赖普速列车的农民工群体而言,票价更高的高铁可能增加出行成本。为此,铁路部门在春运等高峰期仍保留部分普速临客,并通过优化退票政策、增加接驳公交等方式降低换乘门槛。2025 年 8 月暴雨停运期间,广铁开放 45 个退票窗口,实施全省通退,并延长退票有效期至 5 天,这些措施为特殊群体提供了保障。

告别绿皮车时代:春运发源地广州站的高铁化转型之路-有驾
白云火车站将建成,是未来春运新主角,广州站春运将只有高铁

在这场转型中,文化记忆的保留成为重要课题。规划特别强调延续广州站的场所记忆,围绕站南广场、友谊剧院等历史地标,打造 "文化 + 会展 + 商旅" 的体验闭环。这意味着改造后的广州站不仅是交通枢纽,更将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客厅,让 "春运发源地" 的精神内核得以延续。

从港铁 "轨道 + 物业" 的成功经验来看,广州站的转型需要避免简单的功能替代,而应构建 "站、城、产、居" 一体化的新格局。通过加密地铁覆盖实现 600 米范围全覆盖,建设立体慢行系统,将交通枢纽与商业、文化、生态空间有机融合,这种模式既能提高运营效益,又能保留城市温度。

告别绿皮车时代:春运发源地广州站的高铁化转型之路-有驾
刚刚,重磅规划出炉 广州火车站片区要这么改

当广州站完成高铁化改造,我们或许将告别绿皮车时代的拥挤与漫长,但那些关于奋斗与团圆的春运记忆不会消失。这座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的老站,正在以 "大湾区中心站" 的新身份,诠释着交通枢纽的进化逻辑 —— 速度与温度可以并存,效率与情怀能够共生。在高铁呼啸而过的轰鸣声中,春运发源地的故事正在翻开新的篇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