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刮起了一阵“三电机四驱”的旋风,听起来就特别厉害。
像方程豹、捷途旅行者C-DM,还有新款的增程版BJ40,宣传里都把这个技术当成了核心卖点,动不动就是近千匹的马力,好像开上它就能立马变身越野大神,征服各种艰难险阻。
很多人一听,心里就痒痒了,觉得这不就是越野车的终极形态吗?
动力又强,反应又快。
但咱们得冷静下来,透过这些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的宣传,好好琢磨一下,这“三电机四驱”真能扛得住硬派越野那种高强度的折腾吗?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事儿里里外外给说透了。
首先得明白,这个“三电机四驱”到底是个什么构造。
简单来说,就是一台车上,除了发动机,还装了三个电动机来提供动力。
一个电机可能在发动机边上帮帮忙,另外两个更强壮的电机,一个负责驱动前轮,一个独立驱动后轮。
这种设计的好处在城市里特别明显,起步加速飞快,动力随叫随到,而且电脑控制四个轮子的动力分配,比传统的机械结构要灵活得多。
可一旦把车开到真正考验实力的地方,问题就来了。
咱们来想象一个具体的场景,就说去爬一座又长又陡的大坡,坡度超过30度。
这时候,车速很慢,但需要轮子有非常大的力气,一点一点地往上“啃”。
对于三电机四驱的车来说,这个艰巨的任务,很大程度上就压在了后桥那个独立的电机身上。
它必须拼尽全力,持续输出它能达到的最大扭矩,比如说400牛·米。
这就好比让一个百米短跑的世界冠军,去参加一场负重马拉松,而且还是上坡赛段。
他可能起跑那一下非常猛,但要不了多久,就得上气不接下气,肌肉发酸,最后只能慢下来,甚至抽筋倒地。
电机也是一个道理。
长时间用最大的劲儿去工作,通过的电流非常大,电机里面的铜线圈就会急剧发热,温度飙到180摄氏度以上都是常事。
可电机里有个最关键也最娇贵的部件,叫做“永磁体”,电机的力气就是靠它产生的磁场来的。
这个永磁体非常怕热,它的“退磁”临界点大概在150度左右。
也就是说,一旦温度超过这个点,它的磁力就会永久性地减弱,就像一块吸力很强的磁铁被火烤过一样,以后再也吸不住那么重的东西了。
有实际测试就发现,像这样的大坡连续爬个十分钟,车辆的系统为了保护电机不被烧坏,就会强制把功率限制到原来的七成以下,甚至更低。
你正爬在兴头上,动力突然就“软”了,这是非常扫兴也非常危险的。
反过来看那些传统的机械四驱,比如坦克500 Hi4-Z。
它的动力是通过一根根结实的传动轴和齿轮组传递到轮子上的。
这些纯粹的钢铁家伙,根本不存在发热就没力气的问题。
它们唯一的考验就是发动机的散热系统能不能顶住。
只要发动机不“开锅”,它就能一直稳定地输出动力。
在持续高强度的越野环境下,这种“傻大黑粗”的机械结构,反而显得更加可靠和稳定。
从根本上说,电驱动系统在把电能转换成动能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是纯机械传动的三倍还多,在高负荷的越野工况下,散热的压力可以说是巨大的。
如果说爬大坡只是对三电机四驱的一次“随堂测验”,那么去沙漠里玩,那简直就是一场“生死大考”。
在沙漠里,电机过热根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几乎是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负荷实在太高了。
沙地的阻力非常大,车轮陷在里面,起步时需要的力量是普通柏油路面的三倍以上。
每一次冲沙丘,每一次陷车自救,都要求电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最大功率输出。
这种强度远远超过了城市驾驶的任何情况,电机内部的温度很容易就突破了180度的警戒线。
第二,散热系统几乎被“废掉武功”。
沙漠里漫天飞扬的细沙,对汽车的散热系统来说是致命的。
它们会像一层厚厚的泥巴,严严实实地堵住车头前面的散热器格栅和电机壳体上的散热片。
这就好比大夏天给你穿上羽绒服,再盖上三层大棉被,热量根本散不出去,散热效率能下降四成以上。
更糟糕的是,夏天沙漠的地表温度能达到60多度,用来给电机降温的冷却液本身就已经被环境加热了,散热效果大打折扣,整个散热系统基本处于半瘫痪的状态。
第三,一个意想不到的“帮凶”是能量回收系统。
在沙漠里从高高的沙梁上冲下来的时候,驾驶员会踩刹车控制车速。
这时候,车辆的能量回收系统就会启动,把下冲的惯性力量转化成电能,给电池充电。
这在平时是个节能的好功能,但在沙漠里就成了“火上浇油”。
持续的大电流充电,会让控制电机的电子模块温度急剧飙升,给本已不堪重负的散热系统再添一把火。
电机一旦过热,可不只是仪表盘上亮个灯那么简单,它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有位方程豹5的车主,在库布齐沙漠连续翻越了五个大沙丘之后,亲眼看着仪表盘上显示的电机温度从92度一路飙升到158度。
紧接着,系统就强制进入了“跛行模式”。
这个模式下,你那台号称千匹马力的猛兽,瞬间就变成了一只温顺的绵羊,任你怎么踩油门,车子也只是慢悠悠地往前挪,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的车从旁边呼啸而过。
这还仅仅是第一次过热的后果。
如果心比较大,觉得车子停下来冷却一会儿又能跑了,不去修理检查,那才是真正噩梦的开始。
每一次过热,都是对电机寿命的一次不可逆的透支。
这背后的损伤机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人的慢性病。
首先,电机线圈外面那层绝缘漆,在反复的高温烘烤下,会像暴晒多年的塑料一样,慢慢变脆、开裂,绝缘性能大幅下降,最终可能导致线圈之间短路,直接把电机烧毁。
有个“10度法则”说得更形象,就是电机的工作温度每比正常值高10度,它的绝缘寿命就会缩短一半。
在160度的高温下运行一个小时,对电机寿命的消耗,相当于在正常温度下运行128个小时。
其次,高温还会让电机内部轴承里的润滑油变质,失去润滑作用,导致金属部件之间干摩擦,磨损速度成倍增加。
前面提到的永磁体退磁,更是永久性的损伤。
多次过热之后,电机的最大力气可能会永久性地下降三到五成,你的“猛兽”就真的变成了“病猫”。
有实验数据对比,一台新电机,如果从来没有触发过过热保护,那它的寿命是100%。
如果触发了5次过热保护而没有进行彻底检修,它的剩余寿命就只剩下不到一半。
如果触发了10次,那这台电机的寿命可能连三成都不到,随时都有彻底报废的风险。
所以,当你的爱车在越野时弹出过热报警,那绝对不是一个可以忽略的普通提示,而是电机发出的“求救信号”。
它告诉你必须马上停车,让它充分冷却半小时以上。
如果短时间内连续出现两次过热报警,那就必须把车送到专业的地方,拆开电机进行检查了。
我们当然为国产汽车技术的飞速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但作为消费者,我们也要擦亮眼睛,实事求是地看待每一种技术。
三电机四驱在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上,确实能带来非常棒的驾驶体验,但在硬派越野这种持续、极限的工况下,它目前确实存在着物理上难以克服的短板。
真正的越野能力,靠的不是纸面上的参数有多漂亮,而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那份实实在在的可靠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