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聊起车,话题总离不开降价、新车、还有各种眼花缭乱的新技术。
新能源汽车市场看着是真热闹,好像家家户户都在排队买车,车企们也是你追我赶,生怕落后一步。
但是,在这片繁荣的景象背后,有没有人想过,如果这股热潮突然降温了,会发生什么?
就像一场盛大的宴会,总有曲终人散的时候,到那时,谁是真正吃饱了有力气回家,谁又是饿着肚子硬撑的呢?
这个问题,吉利汽车的当家人李书福似乎早就开始琢磨了,而且还不声不响地做起了准备。
他这套做法,很多人看不懂,但要是咱们把时间往前倒推十几年,就会发现,这招他用过,而且效果惊人。
这事得从2008年说起。
那一年全球闹金融危机,各行各业都冷得发抖,汽车行业更是重灾区。
当别的车企都在忙着裁员、关工厂,准备“冬眠”过苦日子的时候,李书福却提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理论,叫“冬眠与冬泳”。
他说,冬天来了,不一定非得躲在被窝里不动,真正有本事的人,会趁着天冷下水游泳,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这话在当时听着多悬乎啊,大家都在想怎么活下去,你却要去折腾。
可李书福不是光说不练,他看准了危机中藏着的机会:大公司裁员,正好可以低价请来厉害的技术人才;市场不好,正好可以安下心来研发新产品,等市场一回暖,新车马上就能上市抢占先机;别的企业倒闭了,他们那些先进的生产线和设备,不就可以用很便宜的价格买过来了吗?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吉利就是靠着这套“冬泳”哲学,在别人都收缩的时候它在扩张,最后成功收购了世界知名的豪华品牌沃尔沃,开启了后面飞速发展的十年。
现在,时间来到了2025年,汽车市场的状况和当年有几分相似。
表面上看,新能源车卖得火爆,但实际上价格战打得刺刀见红,很多车企卖一辆车根本不赚钱,甚至还在亏钱。
大家都在拼规模、抢市场,有点像泡沫被越吹越大。
就在这个时候,李书ufu又开始了他的“未雨绸缪”。
他不再提当年的《宁波宣言》,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台州宣言》,核心思想就是要把力量收回来,攥成一个拳头。
这波操作,又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
但如果我们仔细看看吉利最近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财务报告,就能明白,这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一盘深思熟虑的大棋。
这份财报,简直就是一本教大家如何在汽车行业寒冬里保暖的教科书。
首先,咱们来看最实在的东西——赚钱能力。
今年上半年,吉利的车卖得确实好,销量涨了快一半,卖了140多万辆。
但销量好不一定代表真赚钱,很多新势力车企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吉利厉害就厉害在,它不仅车卖得多,而且利润涨得更快。
它的核心净利润,也就是刨去各种杂七杂八的开销后,真正进到自己口袋里的钱,竟然翻了一倍还多,增长了102%,达到了66.6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
打个比方,你去年开个小饭馆,卖了1000份盒饭,净赚1万块。
今年你生意好了,卖了1500份,销量涨了50%,结果一算账,你净赚了2万块,利润涨了100%。
这就说明,你不是单纯靠多卖几份饭来赚钱,而是你每一份盒饭的利润更高了,可能是你的配方升级了,也可能是你的成本控制得更好了。
具体到吉利身上,就是它每卖一辆车,能净赚4724块钱,比去年多了37%。
这个数字在今天这个“赔本赚吆喝”的汽车市场里,可以说是相当亮眼了。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重要的转变:吉利已经不再依赖过去那种“降价换销量”的老路子,而是开始靠技术、靠更好的产品来赚钱了。
这种增长模式更健康,也更持久。
那么,这么好的利润是从哪来的呢?
这就得说到吉利的“杀手锏”了,一个听起来有点专业的词,叫“架构造车”。
咱们用个简单的比喻来解释。
以前造车,有点像搭积木,每开发一款新车,都得重新设计一套全新的积木块,费时费力还费钱。
而“架构造车”就不一样了,它像是先花大价钱开发了一套功能超级强大的“万能积木”平台。
这套“积木”里,包含了汽车最核心、最昂贵的部件,比如底盘、电池、电机、智能驾驶系统等等。
然后,吉利旗下的不同品牌,比如高端的极氪、潮流的领克、亲民的吉利银河,都可以用这套“万能积木”来开发自己的车型。
这样做的好处太大了。
首先是省钱,因为最花钱的底层技术是共享的,研发成本被大大摊薄了。
其次是效率高,开发新车的速度会快很多。
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家用的都是同一套高标准的零部件,供应链可以集中采购,量大了,买东西的价格自然就便宜了。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吉利下半年准备推出一大堆新车,按理说投入应该很大,但财报上显示,它的研发总投入反而还下降了8.6%。
钱花得更少了,但成果却更多了,这就是体系化作战的威力。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吉利做的这一切,都是在为可能到来的市场“冬天”做准备。
现在行业里很多人都在盯着一个日子:2026年1月1日。
从那天起,国家给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减免优惠政策就要大打折扣了。
说白了,就是以后买新能源车可能要多花一笔钱。
这对于刚刚习惯了优惠的消费者来说,肯定会影响购买热情。
再加上现在整个行业都在疯狂推出新车,产能已经有些过剩,很多车企内部都在预测,到了2026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很可能会出现一次大的下滑。
到那个时候,谁能活得好,比的就不是谁家的新车发布会开得热闹,而是谁家的底子厚,谁的抗风险能力强。
吉利现在做的“一个吉利”战略,就是把之前分散出去的各个品牌和业务,比如极氪、领克、智能驾驶公司等等,重新整合到一起。
这就像一个大家庭,兄弟们在外闯荡一番后,现在决定回家合力办大事。
力量集中了,就不会有内耗,管理成本降低了,大家劲往一处使,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自然就强了。
更何况,吉利手里还有两大“法宝”:一是它的燃油车业务依然是国内第一,能持续为集团提供稳定的利润和现金流;二是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它账上存了588亿的现金,这可是实打实的“过冬粮”。
所以说,当大家都在为眼前的销量数字狂欢时,吉利已经在悄悄地穿上“棉袄”,储备“粮食”,为可能到来的寒冬做准备了。
这就像李书福十几年前说的“冬泳”一样,不是为了在冬天里逞英雄,而是为了在春天到来时,能比别人游得更快、更远。
这种居安思危的战略眼光,或许才是支撑一个企业穿越周期,最终成为赢家的关键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