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万台发动机沉入历史,三菱关闭了在华最后一盏灯。”
7月22日,汽车圈被一则公告震动——三菱汽车正式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的合资合作,全面停止发动机业务运营。这意味着,曾占据国产车30%发动机份额的“心脏供应商”,最终在电动化浪潮中黯然离场。
但更耐人寻味的是,三菱的退场并非孤例。近年来,铃木、Jeep、讴歌等外资品牌接连退出中国,而三菱的落幕,却格外具有象征意义——它不仅是整车品牌的失败,更是一个技术时代的终结。
今天,我们就来深扒:三菱是如何从“中国车市发动机教父”沦为“时代弃子”的?它的退场,又折射出中国汽车工业怎样的巨变?
🚗 第一章:三菱的黄金年代——它曾是中国汽车的“奶妈”
1. 90年代:中国车企的“救命稻草”
1997年,中国自主品牌还在蹒跚学步,发动机技术几乎为零。彼时,国产车要么靠仿制,要么靠进口,而三菱的入局,直接改变了游戏规则。
沈阳航天三菱(1997年成立)和东安三菱(1998年成立)两家合资发动机厂,迅速成为国产车的“心脏供应商”。它们的4G6系列发动机(如4G63、4G64)凭借皮实耐用、量大便宜的特点,几乎垄断了自主品牌市场。
“没有三菱发动机,就没有中国汽车的今天。” 这句话毫不夸张。
2. 2000年代:国产车的“标配心脏”
从东南汽车、江淮、奇瑞,到陆风、华晨、比亚迪、哈弗……90%以上的自主品牌都曾依赖三菱发动机。
2005年,奇瑞QQ搭载三菱4G13发动机,年销突破10万辆;
2010年,长城哈弗H5仍在使用三菱4G69发动机;
2017年,航天三菱第500万台发动机下线,标志着三菱在华巅峰。
“三菱发动机=国产车标配”,这一认知持续了整整20年。
📉 第二章:断崖式坠落——从巅峰到退场的5年
1. 2018年:最后的辉煌
这一年,广汽三菱年销14.4万辆,创下历史新高。但谁也没想到,这竟是最后的回光返照。
2. 2020-2023年:溃败的开始
2021年,东南汽车股权变更,三菱退出;
2022年,广汽三菱销量暴跌至3.3万辆,产能利用率仅3.33%;
2023年,广汽三菱长沙工厂关停,广汽埃安以1元象征价接盘。
3. 2024年:彻底退出
2024年7月,沈阳航天三菱正式更名为“国擎动力”,三菱系股东全部退出。一个时代,就此终结。
💀 第三章:谁杀死了三菱?三大致命败因
1. 电动化转型迟缓:被时代抛弃
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达1158.2万辆,渗透率近50%。而三菱呢?六年未推全新车型,末代电动车阿图柯竟是广汽埃安V的换标版。
“当比亚迪、吉利狂飙突进时,三菱还在睡大觉。”
2. 技术停滞:从“导师”沦为“落伍者”
2006年,吉利推出首款CVVT发动机;
2011年,奇瑞ACTECO发动机热效率达37.1%,超越大众EA211;
2023年,比亚迪DM-i混动技术横扫市场。
而三菱的发动机技术,20年几乎没变。
3. 品牌信任崩塌:帕杰罗“刹车门”埋下祸根
2000年代初,三菱帕杰罗因刹车油管缺陷导致多起事故,品牌形象严重受损。此后,三菱在华再未恢复元气。
“傲慢与迟钝,终将付出代价。”
🚀 第四章:中国动力的崛起——从“学徒”到“规则制定者”
三菱的退场,恰恰映衬了中国汽车的爆发:
1. 比亚迪:全球新能源霸主
刀片电池技术领先全球;
2025年上半年海外销量激增132%;
宋PLUS全球版单月出口破10万辆。
2. 奇瑞:混动技术突破
鲲鹏超能混动C-DM发动机热效率达48%;
风云A9L实测续航超2000公里;
2024年上半年出口55万辆。
3. 华为+江淮:百万级豪车破局
尊界S800(华为智选)售价百万,首月订单突破6500台,直接对标奔驰、宝马。
“曾经的学生,如今已成老师。”
🔚 结语:三菱退场,给中国汽车工业的启示
三菱的离开,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它给行业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技术停滞=慢性自杀
轻视中国创新=自掘坟墓
电动化浪潮下,不变则亡
如今,中国车企已从“市场换技术”的学徒,蜕变为全球规则的制定者。而三菱发动机,终将成为历史书上的一个注脚。
“三菱动力,好走不送。”
💬 互动话题:
你的第一辆车用过三菱发动机吗?
你觉得下一个退出中国的外资品牌会是谁?
国产车现在到底强在哪?
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
(数据来源:乘联会、企业财报、行业研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