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聊车,尤其是在二三十万这个价位选车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本田和日产那两台明星2.0T发动机,到底哪个更厉害?
很多人可能觉得,不都是日本车,都是2.0排量带个涡轮,能有多大差别?
但你要是真开过或者深入了解过,就会发现这俩东西根本就不是一个思路下的产物。
一个像是把传统武术练到了极致的宗师,另一个则像是拿着未来科技图纸造出来的新物种,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把这两台机器的里里外外给说透了。
先说说本田这台发动机,它主要用在冠道、UR-V这些中型SUV上。
很多人对本田的印象还停留在“买发动机送车”这个梗上,而这台代号K20的发动机,就是这个梗最有力的证明。
它的底子,可是大名鼎鼎的思域Type-R那颗“红头心脏”,虽然为了家用做了一些调整,但骨子里的运动血统一点没丢。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它的数据,最大能输出400牛·米的扭矩。
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这么说吧,在同级别的SUV里,这个扭矩水平基本上是天花板级别的,甚至比一些豪华品牌的同排量发动机还要猛。
开上装了这台发动机的车,你会有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在市区里慢慢走,它很安静,很平顺,就像一个穿着西装的绅士。
可一旦上了高速,你想超车,只要稍微深踩一点油门,大概踩到三分之一的位置,整台车就像被人从后面猛踹了一脚,瞬间就往前窜。
那种爆发力来得非常直接,甚至有点突兀,伴随着发动机传来的那种高亢又有磁性的声音,会让你肾上腺素飙升。
很多车主都开玩笑说,这车开了好几年,就没试过把油门踩到底,因为根本用不着,动力储备太足了。
这种强烈的爆发感,源自于本田的看家本领——VTEC,也就是可变气门升程技术。
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发动机里藏着一个“暴走”开关。
平时,发动机用一套比较“温柔”的凸轮轴来控制气门开合,保证燃油经济性和平顺性。
但是,当你的转速超过一个临界点,比如3000转左右,行车电脑就会发个指令,通过机油压力,把一套角度更大、更“激进”的凸轮轴给顶上去工作。
这一下,进气量瞬间大增,发动机的性格也随之大变,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先生,变成一个脾气火爆的运动员。
这种纯粹的机械感,是很多性能爱好者痴迷本田的原因。
它代表的是一种把传统内燃机技术精雕细琢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聊完了本田,我们再把目光转向日产的天籁上那台KR20发动机,也就是大家常说的VC-Turbo。
如果说本田是把一套功夫练到了化境,那日产就是直接自创了一门新派武功,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它的核心技术,叫做“可变压缩比”,这在全世界的量产车里都是独一份。
要理解这个,得先知道什么是压缩比。
简单说,就是活塞在气缸里能把油和空气的混合气压缩得多“狠”。
压缩比高,油烧得就更干净,车就越省油;压缩比低,就能配合涡轮打进更多的空气,爆发出更强的动力。
以前,所有的发动机都只能在省油和性能之间选一个,压缩比是固定不变的。
但日产的工程师们偏不信这个邪,他们设计了一套极其复杂的连杆机构,让活塞运动的最高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微调。
这么一来,这台发动机就有了“双重人格”。
在市区堵车或者匀速巡航的时候,它会把压缩比调到14:1这么高,比很多自然吸气发动机还高,所以天籁2.0T的百公里油耗能做到惊人的6.6升,这对于一台B级车来说相当出色。
可当你需要急加速时,这套系统又能在瞬间把压缩比降到8:1,变成一个适合涡轮全力输出的“性能模式”,这时候它能爆发出371牛·米的扭矩,官方的零百加速成绩比很多以运动著称的德系车还要快。
开起来的感觉和本田完全不同,它的动力输出非常顺滑、线性,你感觉不到任何顿挫或者爆发点,车速却在不知不觉中飞快提升,就像一台大排量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后劲十足。
然而,技术路线的不同,也直接决定了它们在现实使用中的表现。
本田的VTEC技术,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市场检验,结构相对简单,可靠性是出了名的好。
很多老款的本田车,开个几十万公里发动机都不需要大修,这也是它保值率高的重要原因。
它的逻辑是,用成熟、可靠的技术,组合调校出最佳的性能,稳定压倒一切。
日产的VC-Turbo就不一样了。
这种颠覆性的创新,固然让人惊叹,但也意味着它的结构异常复杂,内部多出来的那些连杆和活动部件,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长期运转,对制造工艺、材料科学以及后期保养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虽然不能说它就一定会坏,但从概率上讲,出问题的风险确实比传统结构的发动机要高一些。
网上也确实能看到一些车主反映,车辆在使用了几年后出现了一些机械故障,而且因为这套系统太新太复杂,能修的师傅非常少,一旦需要大修,费用也相当可观。
这就像我们买电子产品,最新款的功能最炫,但往往也是小毛病最多的,而那些经典款虽然功能没那么花哨,但用起来最省心。
说到这里,我们其实也能看到,这两台发动机的对决,其实是传统燃油车时代末期,两种不同技术哲学的一次碰撞。
本田代表的是“优化派”,在现有框架内做到最好;日产则是“革命派”,试图通过颠覆性的结构来解决根本矛盾。
它们都展现了日本汽车工业顶尖的机械制造水准。
但当我们把视线拉回到我们国内,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
当日本工程师还在为如何平衡内燃机的动力和油耗而绞尽脑汁时,我们的自主品牌已经换了一条赛道。
以比亚迪的DM-i、长城的Hi4为代表的插电式混动技术,用一种全新的思路解决了这个问题。
它们的核心思想是,不再死磕发动机,而是让电动机来承担大部分的驱动工作,尤其是在起步和中低速这种内燃机效率最低的工况下。
发动机只在最舒服、最省油的转速区间工作,要么直接驱动车辆,要么就当个“发电机”。
这样一来,不仅动力响应更快、行驶更平顺安静,油耗也降到了一个纯燃油车难以企及的水平。
这可以说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技术路线,它绕开了传统内燃机的固有矛盾,实现了更好的综合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