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让不少准备买车的人都挺关注,那就是领克推出了一款新车,叫领克10 EM-P。
这车一公布预售价格,很多人都愣了一下,19万2起步。
为什么大家反应这么大呢?
因为这台车的“个头”和配置,按过去的经验,怎么也得卖到更高的价位去。
所以,很多人心里都在琢磨,这车到底怎么样?
是真材实料,还是只是看着唬人?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台车里里外外好好聊个明白。
首先,咱们得知道这台领克10是个什么类型的车。
它的定位是“中大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
这几个字听起来有点专业,咱们把它拆开看。
先说“中大型轿车”,这直接关系到咱们坐进去舒不舒服,车子开出去有没有面子。
领克10的车身长度超过了5米,达到了5050毫米,轴距也超过了3米,有3005毫米。
这个尺寸是什么概念呢?
大家马路上常见的奥迪A6L、宝马5系,都是这个级别的车。
也就是说,你花不到20万,就能买到一个和传统豪华品牌C级车差不多大小的车。
这最直接的好处就是空间大,尤其是后排,坐三个成年人不会挤,想翘个二郎腿也轻轻松松。
这对于很多家庭用户来说,吸引力是非常大的,毕竟咱们买车,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让一家人坐得宽敞、舒服。
说完了“个头”,再来看“插电式混合动力”。
这几年大家对新能源车已经不陌生了,插电混动可以说是一个很实际的选择。
它有一块电池,可以充电,平时上下班、买个菜,要是家里能装充电桩,基本上可以当纯电车开,用车成本很低。
周末或者节假日想出远门,也不用担心续航问题,因为它还有个发动机,加油就能跑,跟传统油车一样方便,彻底告别了续航焦虑。
领克10用的这套混动技术叫EM-P AI电混,听名字就知道,它强调一个“AI”,也就是人工智能。
这背后是吉利集团的一整套技术。
简单理解,就是车里有个聪明的“管家”,它能帮你把油和电用得明明白白。
比如你设定一个长途导航,它会根据路况、坡度这些信息,自动规划好在哪段路多用电,在哪段路让发动机介入,目标就是让你开得又爽又省。
接下来就是这台车的核心亮点了,也是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
第一,它在20万这个价位,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款全系标配四轮驱动的轿车。
注意,“标配”这两个字很重要,意思就是你买最便宜的版本,它也是四驱的。
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四驱的好处,开过车的朋友应该都有体会。
尤其是在北方冬天路面结冰,或者南方雨季路面湿滑的时候,四驱车抓地力更强,车身更稳定,不容易打滑,安全性大大提高。
平时开车,四驱在起步的时候动力传递更直接,加速感觉更稳;在高速上过一些比较大的弯道时,你也会觉得车身特别听话,给人的信心更足。
领克10的四驱系统还结合了前面说的AI技术,它能非常快地判断哪个轮子快要打滑了,然后瞬间调整四个轮子的动力分配,就好像有个看不见的驾驶高手在帮你控制车辆,让车子始终保持在最稳的状态。
第二个核心亮点,是它的动力系统。
这台车里头,动力来源可不少,有一台1.5T的发动机,还有前前后后三个电机,加起来总共有五个动力源。
这就像一个团队在干活,人多力量大,而且还能互相配合。
需要瞬间爆发力超车的时候,电机反应快,马上顶上;需要长途巡航的时候,发动机效率高,负责主力。
它们一起使劲,能爆发出390千瓦的总功率和755牛·米的总扭矩。
这个数据可能很多人没概念,这么说吧,它的百公里加速时间只要5.1秒,这个成绩已经能和很多几十万的性能车掰手腕了。
更难得的是,在动力这么猛的情况下,它的油耗还控制得特别好。
就算电池没电了,当油车开,百公里油耗也只有4.2升左右,比很多小排量的家用轿车还要省。
这就做到了既有劲,又省钱。
当然,现在大家买车,除了看机械性能,还非常看重车子的“智商”。
领克10在这方面也下足了本钱。
它全系标配了激光雷达,还用上了现在顶尖的英伟达Thor芯片。
这套硬件组合,就像是给汽车装上了一双更锐利的眼睛和一个更聪明的大脑。
有了这些,它就能实现很多高级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
比如宣传里提到的“车位到车位领航”,理论上就是你把车开到停车场入口,人就可以下车了,车会自己去找车位停进去;等你办完事回来,在手机上操作一下,车又会自己从车位开到你面前来。
还有像在路上遇到突然出现的障碍物,它能主动帮你避开。
这些功能以前往往是顶配豪华车才有的炫技配置,现在领克把它变成了标配,让普通消费者也能体验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安全。
所以,综合来看,领克10 EM-P这款车,它不是简单地用低价格来吸引眼球。
它的出现,更像是中国汽车工业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一次集中爆发。
它把超大的空间、全系标配的四驱、强劲又省油的混动系统,以及高水平的智能驾驶辅助,这些过去分散在不同价位、不同车型上的优点,整合到了一起,然后用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价格推向市场。
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好事,意味着我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它也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中大型轿车市场的格局,让那些价格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这背后,是中国品牌在技术研发上不断投入、不断追赶并最终实现超越的真实写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