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五个自主品牌,从销量数据看,真是五味杂陈。
我刚刚在车间旁听到销售小李跟客户聊天:你看,这款荣威i5,基本每个月都在卖,虽然还没占全部荣威销量的一半,但能稳住了。我心想,这个稳字说得挺贴切。荣威这个牌子,从2006年就开始布局了,技术基础比其他品牌都扎实。说到这里,我忽然想到,荣威的技术来源其实不算差——那会儿,上海汽车花了不少精力引入罗孚技术,这点对比起竞争对手也是个优势。可惜的是,现在的销量能不靠份成熟技术撑着吗?
从数据看,荣威总销量164211辆,i5占了超过一半,86459辆。听说每个月平均能卖到7000辆级别,算是不错的表现了。比起之前几年逐步增长,确实算稳扎稳打。但它的对手——比如合资品牌D系列、比亚迪的一些车型——都在加速冲刺,荣威还是要想办法保持的话语权。
然后一想,销量排名第一的还是中间高手——荣威I5的实力在哪?价格大概在10万左右,优惠促销下一两千,实际到手价略低一些。咱们平时去试驾时,那手感、内部配置,感觉都还行,就是那台变速箱,启动时稍微有点顿。好多朋友说,荣威这次的品味,科技,实现还是挺有诚意的,尤其是在中级车市场,性价比还算可以接受。
咱们这行业技术和生活的结合才最关键。荣威在智能化和科技配置上,做得不错,这也让我怀疑:是不是品牌的声音和形象在销量上起了作用?还是说,消费者其实还在看性价比+技术实在这两点?我一朋友说,别人买车就是看个面子——但我觉得,真正买到心里满意的,还是要看买得值不值。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人家对比的焦点,总是踩在那些新鲜的技术上,像无线充电、全景影像、车联网……但你让普通人去理解,就觉得花哨。其实就是个舒适度、用的方便的问题。像我开车,有次肚子饿,肯定希望车内快捷点,比如一键空调、导航切换迅速——这些少有人留意,但其实才是买车大小事的核心。
回头再看五个品牌,名爵和大通,因为销量也挺扎实,毕竟销量五六万算是合格线。但我特别想问:名爵的十万销量,是不是真正的粉丝经济?还是因为价格实惠、运动感强?我知道很多朋友订车,第一次就冲着MG4去的,说实话,MG4的表现确实不错,我自己也是在准备提车了——但为什么我发出订金后,等了那么久?是不是储备货源还真是个难题?感觉有点去库存的意味。
再看大通,虽然年销量接近20万辆,但我对它的认知一直很模糊。听说,除了国内市场,大通的外销比内销更能撑门面。对的,国外市场上,皮卡和商用车更吃香一些,就像家里突然买了个大皮卡,装点工具、拉点货,那叫一个实用。谈到乘用车,尤其是被高端标签绑得死死的G50和G10,我就觉得有点烧钱的味道。毕竟,国内买车多讲面子,但换个角度想,谁会理会这些高大上车的真实油耗和维护成本?
补充一句:我估算一下,大通G50 PHEV的百公里成本,大概在0.6元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基本计算一下油电混合的油耗和电费,粗略算才值这个价。要是真开还是得看车主惯——喜欢开油车还是电?再加上,充电便利性在咱们城市其实还算不错,但你说,未来呢?纯电化会不会又变成一场演戏?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问题:五菱和宝骏到底在哪?他们处理得怎么样?我记得五菱那会儿走的实用路线,货车、微面都行,也算坚韧。宝骏的表现,我有朋友说,车子做得还可以,就是品牌认知度还差点火候。对了,五菱五菱,现在好像一提到,都说便宜、耐用——但你们觉得,这样还能走长期路线吗?毕竟抛开价格战,品牌附加值不就得靠创新了。
关于扶不起的刘阿斗,我两个字:飞凡(这段先按下不表)。飞凡的事情我也稍微注意一下,它去年成立,目标是智能纯电,结果销量差得让人心凉。这或许反映出一个问题:你想得再天花乱坠,供应链、渠道和用户体验,都是所谓摔跤的关键环节。飞凡,虽然在技术上想突破,但市场响应似乎没那么热烈。
我总觉得,自主品牌的战局正在变,像一场无声的角逐:有人千方百计想靠技术突围,有人靠品牌继续圈粉,还有的,心里还在犹豫要不要赌换新的一手牌。可真正能稳下来的,到底是谁?也许正像那个售后工友说的:买车,还是得看人。技术可能变,但人心不变。嗯,这个话题,还得细细琢磨。
(这段先按下不表)或者,咱们是不是都忽略了一个细节:很多销量背后的动因,就是那一份看似微不足道的体验感呢?某座城市的巡航路线,突然下一场雨。你会不会想,车能不能帮你迅速搞定这些小事?或者说——这一点,或许才是真实的考验吧。
你觉得,品牌下一个爆款会是谁的秘密武器呢?还是……就看那一抹细微的操控感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