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电池风头正劲,魏建军低调认了,长城还得加把劲
最近这阵子开车回老家,高速服务区停着一排绿牌,比亚迪的LOGO晃眼。小舅问我:“你说现在新能源车哪家电池最牛?”刚想脱口而出宁德时代,脑子里却冒出个新闻——魏建军那句“整车厂有自研电池能力的就两家”,一边是长城,一边其实谁都知道指的是比亚迪。
记得前几年,两家闹得挺大。那会儿长城举报比亚迪油改电,说油箱标准不行,比亚迪高管李云飞气到在发布会上甩文件。这事后来还闹到了证监会。朋友圈里做汽车销售的小王吐槽,“这俩主机厂杠上天了”。但说到底,现在提起动力电池,魏建军也只能承认,比亚迪确实走在前面。
讲真,这种微妙心情,我有点懂。就像打球碰上死对头,对方技术进步太快,你嘴硬归嘴硬,该服还是要服。
聊回动力电池。我第一次试驾汉EV的时候,那刀片电池宣传单塞满手套箱,“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钢针穿刺不爆炸”写得明明白白。我当时半信半疑,在地库跟邻居唠嗑,他说他买唐L EV就是看中充一次十分钟顶一天通勤,还顺带夸了一句“比起别家的纯赚”。
数据摆在那里——2024年光动力电池卖了165GWh,新车400万台全靠自供。这产能,不只是给自己用,小米新出的SU7都搭配弗迪刀片。有时候晚上遛弯路过小区停车场,总有人围着新款汉L EV转圈拍照,“听说这个充满只要几分钟?真的假的?”其实亲身体验下来,只能说确实快,有次赶时间去机场,把唐L插上快充桩,从30%冲到90%,手机刷个短视频功夫差不多搞定。
再看长城蜂巢能源,说起来也是自研,但去年装机量不到人家的十分之一。本来以为新能源趋势下大家都拼命追赶,可现实是长城主力还是插混车型,对纯电需求没那么大。有朋友在保定工厂干活,说蜂巢主要供内部,有时候外部订单抢不过别人。“咱们产能没法和人家弗迪拼。”他说完叹口气,看着手里的咖啡凉了一半。
行业格局现在蛮清楚的:宁德时代最大,比亚迪紧随其后,然后才轮到蜂巢和其他玩家挤二线。一份行业报告扔桌上,上面写着明年比亚迪产能还要翻倍。我合计,要是真按这个速度涨下去,以后街上的绿牌可能更多都是BYD标志。不知是不是错觉,每次堵车时身边总有辆秦PLUS或宋Pro安静溜达过去,驾驶员脸色淡定,看导航一点焦虑没有,好像完全不用担心续航问题似的。
不过话又回来,这两家公司除了竞争,也算惺惺相惜吧。同样坚持自主研发,同样砸钱搞实验室。但现阶段嘛,大多数第三方品牌,比如蔚来理想这些,都悄悄找过弗迪谈合作。据业内朋友透露,有些项目连名字都不能公开,就怕被市场解读成站队。但这种选择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稳定、安全、价格合适呗。尤其是近几年原材料波动厉害,自控供应链优势越来越明显了。
我曾经帮表弟选新能源SUV,他纠结好久,是不是一定非得选带“大牌”自研电池的。他担心买别人的三方货,用几年之后衰减厉害,到时候换块原装又贵又难找。我劝他可以考虑一下刀片系列,不少出租司机反映耐用性不错,而且安全做足了。他犹豫半天最后还是入手一台秦PLUS DM-i,每个月省下来的油钱直接攒出来旅游基金,小日子越过越滋润。他偶尔发消息问我:“你觉得以后固态出来,会不会更猛?”我笑笑回他:“等量产吧,现在靠谱的大规模产品,还属液态。”
固态方向当然大家都有布局,比如长城也在搞,但目前离真正铺开还有段距离。而且实际体验来看,现在市场反馈最好的依然是成熟方案。“买卖归买卖”,感情归感情。这话放汽车圈真贴切。今年春天参加展会,一位工程师私底下聊起现状,无奈地摊摊手:“我们自己做,也羡慕别人技术强啊。”
至于用户层面,大部分普通消费者其实并不关心背后的专利战或者官司,他们只关心价格和续航,以及冬天掉多少格。如果不是因为媒体天天报道,大多数人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蜂巢能源什么叫弗迪科技。在他们眼里,只要APP显示剩余可跑公里数够,下班堵路也懒得瞅仪表盘多一眼。有意思的是,我隔壁楼一个阿姨换新车的时候特意跑去4S店问销售,“这台是不是用那个传闻中的‘刀片’?听起来好像防爆一样。”她孙女在旁边玩积木补一句:“奶奶,这个可以坐火箭吗?”
每次看到这些生活碎事,再联想到那些董事长们公开场合互相绕弯子的采访词,总觉得挺有趣。一方面彼此较劲,一方面不得不同场竞技。而且随着产业升级,各种合作关系可能随时变化。当初谁敢想小米首款SUV上市第一批就用了比亚迪家的核心零部件?
夜深无眠,在楼道窗户外望出去,对面楼顶闪烁几盏新能源汽车慢充灯光。不禁琢磨,以后中国马路上的“内卷”,恐怕不仅仅体现在配置参数,更藏在每块不起眼的动力芯片、电芯壳体之中。至于谁最终领跑,还有多少故事未完待续?或许只有时间才能慢慢给答案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