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萨斯电动国产进阶路,独资上海新工厂,光环还剩几分?
梅雨季的上海总是湿漉漉的,我那天刚好在金山区办事。远处一大片工地机器轰鸣,有点呛人的泥土味道。我站在路边发了会儿呆,手机里弹出新闻,说雷克萨斯要在这儿建新能源工厂。心里咯噔一下,这牌子我记得,从小时候跟着舅舅去4S店看ES开始,就觉得它和别的车不太一样。
2005年第一次见到雷克萨斯ES,还真不是现在这种满大街跑的感觉。当时进口身份带来的那种“距离感”,让人觉得摸不着边际——加价、等车、销售顾问一副高冷模样。后来家里亲戚买了一辆RX,每次聚会都被拉出来炫耀,说开出去回头率特别高。我还记得他笑嘻嘻说,“质保长,用个十年都不怕。”
可这些年变化挺快。有时候我也琢磨,如果当初销量破3万就国产,是不是今天局面又不同?结果数字从3万跳到5万,又跳到10万,一直到2021年卖了22.7万辆,还是没见动静。这期间身边不少朋友纠结买豪华品牌,都说“等雷克萨斯国产再入手”。谁知道这一等,就是十几年。
今年初丰田和上海市政府签约,在金山区投146亿搞纯电动汽车和电池研发生产公司。一听说是独资建厂,不少群友炸锅:“继特斯拉后第一个传统豪华品牌啊!”不过仔细想想,现在才来布局纯电,好像确实慢半拍。
新工厂计划2026年8月竣工,首款车型要到2027年下线。规划产能10万辆,而且95%以上零部件本土化,还打算出口日本及海外市场。据说启动阶段能带来1000个岗位,这消息让我有点感慨:曾经那个神秘兮兮、遥不可及的进口品牌,也终于扎根中国土地上了。
但你要问我现在雷克萨斯日子好过吗?其实压力蛮大的。今年销量18万辆,看起来数据不错,可增速比起那些新能源对手差距越来越明显。身边同事前阵子换车,本来看中RZ,但一查优惠直接降10万元,他犹豫半天最后还是选了别家。“这降价幅度太猛,让人心里没底。”他说完摇摇头,把订金退掉了。
价格战成常态也是近两年的事吧?ES优惠8万元、RX也便宜3万元,以前加价提车哪有这种场面。有一次陪朋友去试驾,那销售小哥倒是一改往日姿态,各种介绍配置功能,还主动聊金融方案。“我们现在政策很灵活,要不要考虑置换?”气氛一下轻松多了,不过大家心知肚明,这都是竞争逼出来的新玩法。
其实影响最大的还是新能源赛道上的落后。从蔚来到理想、小鹏,再看看问界这些新势力,每个月交付量轻松破万,而RZ呢?三位数徘徊,有点尴尬。我去年冬天体验过一次RZ,说实话内饰做工依旧在线,但智能化体验跟国内主流差距明显。不止一次听客户吐槽,“怎么导航反应那么慢?”、“语音识别还停留在老年代?”
李晖总经理之前接受采访时也直言压力大。他们发现中国消费者需求变得飞快,不仅追求动力,更注重智能座舱和服务体验。这些东西靠进口原汁原味显然行不通,只能通过本地研发、本地制造才能跟上节奏。不然,就只能靠价格拼杀,很难守住豪华定位——更何况,如今连这个标签都有些模糊起来。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年年底陪父母逛商场楼下展厅,看见一辆展出的RX旁贴着大幅优惠海报,一旁还有工作人员发传单。我妈悄悄问:“以前不是都排队买吗,现在咋这么主动?”我只笑笑,其实自己心里清楚,高端光环已经淡下来不少。这波国产动作,更像是在寻找新的突破口,同时冒着稀释品牌价值风险,经销商体系估计接下来转型压力山大——毕竟习惯做进口生意的人,对流程要求啥的格外讲究,新模式可能需要重新适应吧?
时间推回现实,那片即将拔地而起的新基地仍旧热火朝天。但未来三四年的变数谁敢保证呢?2027年首款纯电车型下线,到时候市场风向是不是又变啦,中国用户到底愿意为失去“进口”身份但更懂他们需求的新雷克萨斯买单吗?
每次走进城市角落,总会看到那些曾经辉煌过的小众选择如今逐渐大众化,然后再被潮流裹挟往前赶。有些人怀念过去,有些人在期待下一代产品翻盘。而对于一直喜欢安静驾驶、不爱折腾配置参数的大叔阿姨他们或许依然信赖那个熟悉LOGO;至于年轻用户,会不会把目光转向更新鲜、更聪明、更有互动感的新势力品牌?
偶尔晚上刷朋友圈,还有老同学晒自家15年前入手的IS300,“用久一点也挺好”。另一头却有人抱怨最近售后预约排队时间长多啦,也许正是因为体量扩大之后配套服务遇到了瓶颈吧……时代真的变化太快,你准备好了迎接全新的“本土”版雷克萨斯了吗?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购车建议或汽车定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