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车展的一大技术风向标,车站的官方论坛“国际汽车关键技术论坛”一直备受关注。4月24日,在第八届国际汽车关键技术论坛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助理、国汽战略院副院长郑亚莉发表了题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展望》的主旨演讲,系统剖析了未来3-5年技术趋势,带来诸多精彩观点。
混动汽车
将于2030年前后达到销量峰值
目前,插电式/增程式混动汽车已成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主力,与纯电动汽车销量之比已由2020年的“二八开”局面演变为2024年的“四六开”,预计未来仍将保持高增速。不过,郑亚莉认为,长期来看,市场将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混动汽车将在2030年前后达到销量峰值。
在混动汽车的持续增长带动下,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绝大部分。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600万辆,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40%。
庞大的销量背后,是中国的汽车技术呈现爆炸式增长带来的支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侯福深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坚持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和推动产业创新,聚焦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前沿方向,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布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侯福深指出,目前中国混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6%、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300wh/kg、l2级辅助驾驶搭载率从15%跃升至57.3%等技术,推动汽车产业加速进入以低碳化融合、电动化加速、智能化演进为主要特征的全方位转型升级新阶段。
但在接下来的3-5年里,中国汽车产业也面临低碳化、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重构。
郑亚莉认为,在低碳化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燃料体系的多元化与混动技术的发展,氢燃料、合成燃料内燃机与插电混动技术将高效耦合,零碳燃料内燃机将在突破系统可靠性、动力高效性与安全性瓶颈后,促进交通的低碳转型。
电动化方面,全固态电池是下一代技术核心,预计2027年前后建立全固态电池试制线并搭载到原型车,2030年实现小规模量产,并辅以智能电池技术通过实时感知与智能诊断提升安全边界。此外,在电驱动方面,驱动电机的性能指标将不断提升,关注新型软磁材料和少重稀土的材料创新,以及以轮边电机、轮毂电机为代表的动力系统架构创新是主要的创新方向。
辅助驾驶需攻克安全问题
受到恶性事故与政策传闻的影响,本届上海车展上,车企对l2级别辅助驾驶的宣传保持了克制,夸大其词的宣传减少了,相关的技术讨论也少了很多。但在国际汽车关键技术论坛上,辅助驾驶与高级别自动驾驶依然是一大重点话题。
“从辅助驾驶暴露出来的安全问题来看,主要问题依然是决策能力和计划能力不足,未来创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算法层面要具备兼顾快速判断和谨慎预测的更高决策力,二是以ai赋能算法的自训练和自监督能力。”郑亚莉表示。
具体到技术层面,汽车工程学会提出了部分与行业潮流相左的观点。例如,目前行业普遍将一段式的端到端大模型视作最前沿的辅助驾驶模型技术,但汽车工程学会认为应该进一步强调分层解耦的环境感知和跨域共用的决策,进一步提升模块化大模型的性能,逐步探索端到端大模型和生成式世界模型的深度融合。
生成式世界模型被视作解决当前辅助驾驶训练数据稀缺的一个重要抓手。生成式世界模型能够高效合成数据,模拟出各种长尾路况供辅助驾驶模型训练、学习。模型训练将遵循自监督、自学习为主,配合强化学习调优的发展趋势,以知识内嵌解决长尾问题,让ai从“见过大量案例”进化到“理解驾驶本质”。
在算力方面,汽车工程学会认为,为了满足车端部署高级别自动驾驶的需求,感知通信、计算、存储、soc等各方面的汽车功能芯片都会更加强调高算力、可配置、强集成和易扩展。芯片的架构创新与封装技术的工艺提升是重要方向。
此外,智能化领域还需要关注汽车智能底盘与测试验证的变革。智能底盘以结构集成化、部件线控化、控制智能化为重点发展方向。测试验证方面,当前对车辆自动驾驶能力的仿真测试和场地测试不标准、不完善,不得已采用道路测试来评估自动驾驶能力。未来,仿真测试和场地测试将是评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主要手段。
不过,总体来看,目前中国的辅助驾驶技术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更先进,消费者对辅助驾驶的信任度也更高。世界经济论坛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心智能自主系统总负责人maria alonso博士表示:“全球自动驾驶技术正呈现场景分化发展趋势。其中,私家车领域l2/l2+系统仍将主导未来10年的市场,预计到2035年,将有4%的新车配备l4级辅助驾驶功能,中国依然是l3/l4级辅助驾驶落地的领跑者。”
上观号作者:上海汽车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