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这回啊,不玩ID.那一套了,这事儿挺耐人寻味的。
你说,一个朗朗上口的“ID.”,莫非是失了灵光?好不容易在电车圈子里攒了点儿名号,咋又要拨乱反正,回溯到老字号上去了?这像啥呢,像练了一套新派武功,师傅忽然拍板:“得嘞,还是使咱家老拳吧!”
官方的说法是,要让电车更接“地气”,靠近油车的调性。奔驰、奥迪也有类似的操作。可咂摸咂摸,这背后怕是另有乾坤。
先瞅瞅这ID.系列,当初横空出世,那可是抱着一股“梭哈”电动化的劲头。ID.3、ID.4、ID.Buzz,仿佛要用一套崭新的命名法,跟燃油车彻底楚河汉界。可这才几年光景,又要改弦更张,是不是有点儿自抽耳光?
一种说法是,ID.系列的销量并没能搔到大众的痒处。虽说在欧洲混得还成,甚至ID.7旅行版还力压帕萨特一头,可要跟油车时代的高光时刻比,还是差了那么点儿意思。尤其是在华夏大地,ID.系列的存在感忒弱,很难撼动特斯拉和比亚迪的江湖地位。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电车的身份认同危机,才是症结所在。您瞧,早先大伙儿觉得电车是香饽饽,恨不得把“电动”俩字纹在脑门上。可现在,电车越来越司空见惯,也越来越像“车”了,而不是啥高科技玩意儿。好比智能手机刚冒头那阵儿,恨不得把十八般武艺都塞进去,现在呢?大伙儿更在意的是手感和耐用度。
所以,大众回溯到传统命名,或许也是想消解电车的“特立独行”,让它回归到“车”的本真。说白了,对不少消费者而言,他们要的是一辆趁手、舒坦、靠谱的车,而不是一辆“赛博朋克”的电车。
话又说回来,大众这番更名,图谋的可不止是既有市场。它还盯上了特斯拉还没来得及开垦的处女地:袖珍电车。
特斯拉眼下的当家花旦,Model 3和Model Y,身价都不菲。就算马斯克放出风声要搞廉价版Model Y,估摸着价格也不会太亲民。而大众这回要祭出的ID.2 All(改名后的),起步价预计在2.5万欧元上下,瞄准的就是那些囊中羞涩,但又想尝鲜电车的后浪。
区区一个数字,就足以窥见战况的激烈程度。2.5万欧元,换算成软妹币也就20万左右,这价位搁国内可能不算啥,但在欧洲,已经颇具竞争力了。而且,大众还盘算着在2027年推出更迷你的小电车ID.Every 1,直接杀入微型车这片红海,这可是特斯拉压根儿没染指的领域。
当我们一味地将原因归咎于[特斯拉的攻城略地]时,是否忽略了[大众的战略乾坤大挪移]?大众这步棋,有点儿围魏救赵的意思。我承认你在高端市场呼风唤雨,但我在入门级市场也能让你焦头烂额。
当然喽,这步棋能不能走稳,还得看大众的诚意。毕竟,袖珍电车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价廉就行”,还得在设计、性能、安全等方面卯足劲儿。如果只是为了抠成本而牺牲格调,那恐怕只会适得其反。
而且,大众这回的改名,也给其他车企敲了个警钟。电车的发展,不能一味地求“异”,更要回归“源”。就像人一样,名字可以改,但内在的品质和价值,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归根结底,大众这次舍弃ID.,重拾经典,也是一场豪赌。赌的是消费者对老牌劲旅的信赖,赌的是小型电车的市场蓝海,更赌的是自己在电动化浪潮中的未来。至于鹿死谁手,咱们就且行且看吧。但愿,这次大众能真正做到“人民需要啥,就造啥”,而不是再次南辕北辙。说到底,消费者又不傻,谁是真心实意造车,他们心里明镜儿似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