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拿着18亿美元冲进沃尔沃,是2009年冬天发生的一件事。那时候,哥德堡还飘着雪,沃尔沃总部门口的瑞典记者们嘀咕着:中国人真能买我们的“国宝”吗?李书福穿着西装,口袋里藏着满满一页沃尔沃专利名单,铁了心要把硼钢车身和城市安全系统搞到手。大家都觉得,这不是“蛇吞象”,就是在“玩命”。
说实话,吉利那会儿净利润都没破10亿,负债率500%,家底单薄。而沃尔沃一年能卖32万辆,营收是吉利二十倍,全世界谁都看好卖车的瑞典人,实在没看懂这个中国老板的算盘。李书福没管那些,福特急着甩包袱,吉利手里攥着中国市场。都说这是场豪赌,可他反倒觉得是“稳赚不赔”。
交易现场在斯德哥尔摩,2010年,李书福签字时,国内几家银行的行长手脚都哆嗦——吉利卡上的钱还不到收购款的十分之一。能筹到18亿美元,全靠“众筹”。大庆出钱,上海嘉定拿地入股,成都拿公交订单作抵押,一圈下来才算集齐了“龙珠”。很多人说“疯了”,李书福却盯着那4300项沃尔沃专利,觉得单是技术就值五十亿美金。筹码就是用沃尔沃的技术加持吉利品牌,再凭中国市场消化成本,干个大跃进。
很快,效果出来了。收购第一年,沃尔沃在中国销量暴增88%。吉利赶紧把防撞技术移植到博越SUV,一下把国产车碰撞分数刷上去。一场看似危险的买卖,迅速变成千亿回报。到了2021年,沃尔沃在全球独立上市,市值冲到180亿美元。吉利的股份翻了九倍,单这步净赚160亿美元,堪比三个蔚来汽车公司还能有富余。翻旧账也不怕,每一分钱都赚得明明白白。
其实,跨国收购向来是把“双刃剑”。上汽拿下双龙,最后还是闹分家;TCL买汤姆逊,水土不服,赔得干干净净。但李书福搞了个“太极模式”——不动总部,不挪工会,还保证研发照旧。哥德堡的瑞典工程师坐镇,吉利在国内成立中欧技术中心,拉着中外工程师联手开发CMA模块化平台。现在你在路上看到领克、极氪,还有沃尔沃XC40,都是这个平台下的产物,每台车研发成本直接砍了三成。专利“反哺”也没断过,每年沃尔沃技术开放,吉利用到自家车里,星越L用的Drive-E发动机,领克01上的城市安全系统,都是北欧技术加上中国制造。靠着这套专利体系,吉利2023年收专利费就过了50亿,每天光技术吃饭都能赚千把万。哈佛商学院专门研究他们的模式,说这是“技术赎买”——和以前市场换技术不一样,收购来的技术就是生生不息的“母鸡”,会下蛋。
有意思的是,瑞典人正在实验室钻研超高强度钢,宁波工厂都开始量产博瑞的防撞梁了,吉利开挂一般地完成了产业链“弯道超车”。等到2025年再回头看,收购带来的好处远不止账面上的钱。蔚来、小鹏、理想还在啃一年卖30万台的大饼,吉利集团整合销量已经逼近279万台,平均三分钟卖出一辆车。电池和芯片成本也低得让人眼红——借助沃尔沃的全球采购体系,电池比比亚迪还便宜15%,芯片库存周期压缩到21天。领克挂着沃尔沃渠道直接杀入欧洲,阿姆斯特丹定价30万,硬是把“国产低价车”标签砸碎。极氪上线时,碰撞试验室的数据也拿来做宣传:“我们和豪车一个安全标准。”
资本运作上也是一台推土机。2022年,极氪Pre-IPO一轮,光是“沃尔沃三电技术授权”,估值就飙到130亿美金。李书福把“借势”玩成了艺术,用沃尔沃的技术孵化新品牌,最后在资本市场卖个好价钱。吉利现在砸下八家上市公司,从曹操出行到亿咖通车联网,拼出一个4800亿市值的汽车生态圈。收购魅族,搞Flyme Auto车机系统,要和华为正面硬刚。雷神电混系统亮相的时候,实测续航冲到2000公里,两项专利就来自沃尔沃的能效提升。有消息比亚迪一看吉利这个参数,连夜把新一代混动技术量产计划提前半年。中国车企的“卷”,真是开了新高度。
三句话不离买卖,但李书福这一出已经完全不是为了生意本身。西方媒体十五年前还在嘲笑“中国人只会山寨”,现在发现中国人用了“买买买”把汽车产业的技术天花板一下撞开了。核心就是“用全球资源,打中国算盘”,技术先消化吸收,再融入自家产品,最后参与定义国际规则。这15年过去,李书福用一场收购让大家看见什么叫做中国人的底气——不仅能买得起,还能玩得转;不仅能用技术,更能做平台。吉利变成了多品牌集团,沃尔沃只是其中一块拼图。这场商业故事,主角再也不是“老外”,而是中国企业家。
人的命运,总在自己手里。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