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路透社)—— 分析师周三表示,中国小米公司的 SU7 电动轿车新订单近期大幅下滑,这家公司及其极具个人魅力的 CEO 正面临日益强烈的消费者反弹,威胁其此前一骑绝尘的销售势头。
这款动感电动车自 2024 年 3 月推出后迅速风靡中国市场,截至 12 月,其月销量在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已超越特斯拉 Model 3。但上月一起涉及 SU7 的致命事故引发消费者担忧浪潮,事故仍在调查中,却已引发公众对小米智能驾驶功能安全性的广泛讨论。中国监管机构随后进一步收紧了对此类功能营销宣传的监管。
德意志银行分析师在周三的报告中指出,SU7 新订单 4 月较 3 月下降 5%,5 月趋势持续,月前两周订单量为 1.35 万辆。这与 3 月第二周单周 2.3 万辆的历史峰值形成鲜明对比。上周,小米因 “沟通不清晰” 致歉,陷入新争议 ——SU7 Ultra 车型消费者投诉称,该公司对需加价 4.2 万元选装的双通风口碳纤维引擎盖存在虚假宣传,近 400 名车主发现引擎盖内无通风管道后要求退款。
小米 CEO 雷军(微博拥有 2600 万粉丝的社交媒体明星)周六称,过去一个月是他创立这家电子企业十年来最艰难的时期。其他消费者和分析师指出,SU7 的交付时间预估混乱 —— 购车者常发现实际交付远早于预估时间,部分分析师质疑小米是否在刻意制造 “饥饿营销” 的稀缺感。一位自称 AZu 的中国博主开发了一款应用追踪交付数据,周三查询显示,小米官方应用预估交付时间从 26 周到 11 个月不等。
本土咨询公司 LandRoads 分析师指出:“小米长期通过成功营销手段销售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但汽车与数码消费品不同,消费者决策周期更长、投入更大,对品牌兑现承诺的能力和长期信誉有更高要求。”
新闻评论:小米造车的 “网红化陷阱”—— 从流量神话到产品主义的残酷转身
当小米 SU7 的订单曲线从陡峭上扬转为高台跳水,这场过山车式的市场反应,暴露出互联网企业跨界造车的深层矛盾 —— 在手机行业无往不利的 “网红化” 策略,遭遇汽车消费市场的 “理性绞杀”。小米的困境,为所有试图复制 “流量造车” 模式的后来者敲响警钟。
1. 智能驾驶的 “信任危机” 本质是 “预期错配”
营销话术的 “技术透支”:小米将手机行业的 “参数党” 思维移植到汽车,过度强调 “1.9 秒破百”“全场景智能驾驶” 等激进宣传,却忽视汽车作为 “移动安全空间” 的核心属性。SU7 事故后,消费者发现其智能驾驶功能实际表现与 “无人驾驶” 营销存在代差,本质是 “技术成熟度” 与 “用户预期” 的断裂。
监管收紧的 “行业纠偏”:中国政府对智能驾驶宣传的监管升级,表面针对小米,实则是对全行业 “概念炒作” 的系统性整顿。2025 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投诉量增长 45%,其中 “智能功能虚假宣传” 占比达 32%,SU7 事件成为触发监管收紧的导火索。
2. 硬件营销的 “细节失守” 引发信任雪崩
碳纤维引擎盖的 “细节绞杀”:4.2 万元选装件的材质争议,暴露小米对汽车消费 “价值敏感点” 的认知偏差。手机用户可能为 “骁龙芯片” 溢价买单,但汽车消费者会为引擎盖的实际功能和材质真实性较真 —— 这种对 “高端配置” 的过度包装,在专业媒体和车主社群的放大镜下不堪一击。
交付管理的 “饥饿营销” 失效:手机行业常用的 “预估延期 + 提前交付” 策略,在汽车消费中适得其反。当消费者发现交付时间从 11 个月骤降至 3 个月,感受到的不是惊喜而是 “被操控感”,直接动摇对品牌 “数据透明度” 的信任根基。
3. 互联网思维的 “汽车化改造” 阵痛
用户关系的 “从流量到留量” 断层:小米依赖雷军个人 IP 和社交媒体流量快速引爆市场(SU7 上市首年百度指数超 120 万),但汽车消费需要的是 “全生命周期服务” 而非 “单次流量收割”。2024 年小米汽车 NPS(净推荐值)仅 35 分,远低于蔚来(68 分)和丰田(52 分),显示 “网红效应” 难以转化为用户忠诚度。
供应链的 “手机逻辑” 水土不服:手机供应链追求 “快速迭代 + 柔性生产”,但汽车供应链需要 “质量冗余 + 长期可靠性”。SU7 的碳纤维部件供应链管理失误,本质是小米将手机行业的 “轻资产模式” 套用到汽车制造,导致品控体系出现裂缝。
4. 新势力造车的 “成人礼” 启示
从 “颠覆者” 到 “合规者” 的认知重构:小鹏、理想等新势力的崛起证明,汽车行业的颠覆从来不是营销颠覆,而是 “技术落地能力” 的比拼。2025 年一季度,真正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量产的企业仅 3 家,小米的 “智能驾驶” 争议,折射出其从 “互联网颠覆者” 到 “汽车合规者” 的角色错位。
用户教育的 “双向奔赴” 困境:当小米试图用 “手机思维” 教育汽车用户,却忽视汽车用户对 “机械素养” 的天然敬畏。SU7 车主自发开发交付追踪 APP,显示消费者已从 “被动接受” 转为 “主动监督”,倒逼车企从 “营销驱动” 转向 “产品驱动”。
结语
小米 SU7 的订单滑铁卢,是互联网造车热潮的一次 “价值回归”。它揭示了一个硬道理:在汽车这个高度成熟的产业里,没有捷径可走。手机可以靠 “跑分” 和 “性价比” 征服用户,但汽车需要的是对安全的敬畏、对细节的偏执和对承诺的坚守。雷军口中的 “最艰难时期”,或许正是小米汽车褪去 “网红滤镜”、回归 “产品主义” 的起点。对于行业而言,这是一次警示:当流量泡沫退去,留下的永远是那些真正理解汽车本质的玩家 —— 毕竟,四个轮子上的商业,容不得半点 “互联网式” 的浮夸。
参考:https://finance.yahoo.com/news/xiaomis-ev-orders-slump-china-104437058.html?err=1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