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汽车半年亏损超18亿元,刘涛还能撑多久?[上半年财报数据]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厮杀愈发激烈的2025年,智己汽车仍未摆脱亏损泥潭。根据其母公司上汽集团披露的上半年财报,智己汽车营业利润率为-51.32%,累计亏损高达18.25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品牌战略摇摆、产品力不足与营销失当的多重叠加。更令人担忧的是,8月交付量仅6108台,1-7月累计销量2.5万台,同比下滑6.25%,月均交付不足3600台,甚至低于新势力二线阵营平均水平[中汽协数据]。四款车型平均月销仅1527台,在同级竞品中垫底,市场存在感持续弱化。
刘涛作为智己汽车联席CEO,其个人风格已深度绑定品牌形象。然而,从L6发布会标注小米汽车参数错误,到公开宣扬“为工作错过孩子出生”的加班文化,再到拉踩特斯拉“草菅人命”、嘲讽理想L9“像老款别克GL8”,一系列言论不仅未能建立品牌认同,反而引发公众反感。此类营销策略的本质,是以情绪煽动替代产品价值传递,短期内制造话题热度,长期却严重透支品牌信用。消费者愿意为技术买单,而非为高管的“表演”埋单。
更值得警惕的是,刘涛亲自出镜的宣传视频中多次出现高速违停、实线变道等违法行为,不仅违反交通法规,更将安全置于营销噱头之下。此类行为即便带来流量,也难以转化为真实订单。去年9月,他在LS6上市发布会上尝试漂移展示,连续多次失败,最终撞上路障,场面尴尬。这种试图以“技术秀”证明产品力的操作,反而暴露了对驾驶性能理解的浅薄——真正的操控稳定性不应依赖极端驾驶,而应体现在日常通勤中的底盘调校与电控逻辑[专业媒体路测报告]。
如今,全新智己LS6上市,起售价19.79万元,并首次引入增程动力系统,试图以“纯电+增程”双线出击。纸面数据显示,其纯电续航达850km,综合续航突破1000km[工信部公示信息]。但细究技术路径,其超长续航依赖于100kWh以上的大容量电池包堆砌,导致整车整备质量逼近2.3吨。这直接触发了电动汽车“续航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电池越重,能耗越高,实际续航衰减越明显。反观特斯拉Model 3后驱版,凭借62.5kWh电池包与轻量化车身设计,实现606km CLTC续航,轻量化系数仅为7.5kg/kW,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中汽研轻量化指数报告]。显然,智己选择的是“堆料”而非“优化”的技术路线。
增程版全系仅提供后驱车型,对于一款整备质量超2.3吨的中大型SUV而言,动力响应与湿滑路面稳定性存疑。对比理想L7、问界M7等主流增程SUV普遍标配双电机四驱系统,智己LS6在动力架构上显得诚意不足。更关键的是,其增程器热效率未公布具体数值,而行业头部水平已达44%以上[中汽中心热效率测试]。若热效率偏低,则高速馈电状态下油耗与动力表现将大打折扣,影响用户实际体验。
尽管官方宣称全新LS6预售30分钟订单破万,小订数量突破5万,但该数据水分颇高。小订通常为可退订金,门槛低、转化率不稳定,无法等同于真实交付。此前智己LS6初上市也曾短暂月销破五千,但随后因车机卡顿、悬挂异响等质量问题频发,销量迅速腰斩[车质网投诉数据]。历史教训表明,短期订单狂欢不代表长期市场认可。消费者更关注的是交付质量、售后服务与长期可靠性。
智己的困境,本质上是战略定位模糊的必然结果。早期定位“高端纯电”,却在销量压力下转向增程,试图与燃油车竞争,却又不敢直面蔚来、理想等主流新能源对手。这种“既想高端又怕没量”的矛盾心态,导致产品缺乏清晰标签。反观上汽集团内部资源分配,鸿蒙智行合作的尚界品牌已推出H5车型,依托华为智驾与渠道赋能,市场声量迅速攀升。尚界H5首月交付即破三千,用户等待周期长达六周[上汽内部销售数据]。相比之下,持续输血却难见回报的智己,正面临资源被分流的风险。
刘涛的营销风格或许曾为智己带来短暂关注,但在行业进入拼技术、拼体系力的深水期,靠“博眼球”已无法维系品牌生存。消费者不再为口号买单,而是用脚投票选择真正可靠的产品。智己若想扭转颓势,必须摆脱对高管个人IP的依赖,回归产品本质:提升三电系统效率、优化智能座舱体验、强化质量管控体系。否则,即便推出增程版本,也难以在已有理想、问界、蓝山等强敌环伺的市场中突围。
未来,上汽集团在利润导向下,或将重新评估智己的品牌价值与战略地位。持续亏损能否被长期容忍?资源是否会被倾斜至更具潜力的尚界?这些问题的答案,或将决定智己的命运走向。而对于刘涛而言,过往的“花式营销”已走到尽头,真正的考验,是如何让智己从话题中心回归产品赛道,在销量与口碑上交出一份经得起检验的答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