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转自:中华工商时报
“我们不是在弯道超车,而是另辟蹊径。”在河北汽盾特种润滑油有限公司(简称“汽盾润滑油”)的一间会议室里,董事长刘建忠端坐在长桌中央,眼神里满是沉稳自信。他缓缓说道:“国产润滑油行业有着90%以上的高端市场依赖进口,这已经是压在我们心头多年的一块石头。而我们,就要把它拿下来,打掉这个技术壁垒。”
正是从不甘心开始,汽盾润滑油用3年时间打造了一款打破行业边界的产品——RXF24126修复添加剂。这项技术不仅在车用润滑油领域实现颠覆,还带来撼动行业规则的效果:机械磨损的“逆损伤修复”。
这是一个看似“平凡”的领域,汽盾润滑油却在这里书写着中国技术团队的突围故事。从润滑油“逆损伤修复”技术的研发到攻克一线实验、成功打破外资巨头技术垄断,汽盾润滑油走出了一条150多人的团队共同铺就的技术创新之路。
一场“不服输”的执念
任何行业突破,都离不开底层逻辑的重塑。刘建忠深信,模仿只能落后,只有敢于创新,敢于尝试不同路线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传统润滑油追求减少机械磨损,但几乎没有品牌有能力实现对“已发生损伤”的修复。
润滑油的历史从人类第一次使用车轮就开始了,摩擦和磨损始终伴随着人类,润滑油1.0时代所依赖的硫、磷、锌、氯等添加剂更多是一种物理化学的折中解决方案,既无法彻底避免磨损,也因为有害成分限制了环保提升的空间。近20年来,硫磷锌氯体系已经完成其历史任务,人们开始关注节能减排,降本提效,提出例如石墨烯、有机钼、硼系添加剂等新型添加剂研发路线。
这不仅是对传统润滑理念的升级,更是对机械运行效率与环保性能极限的新挑战。刘建忠和合伙人张刚——即汽盾总工程师,在金属加工油行业从业了30年。他说:“这个行业工艺非常多,难以找到一个适用性强的标准。”经过多种技术路线的尝试和探索后,我们坚定地选择“修复”作为未来的研发方向。我们相信,这是润滑油技术发展的全新阶段,将为行业带来突破性的变革。
“传统的方法太局限了,谁说润滑油就一定要用边界摩擦?”
“核心问题是找到能将边界摩擦变为滚动摩擦的方式。”刘建忠手边放着一份厚厚的研发档案,上面记载着张刚带领的汽盾团队摸索过程中的无数实验数据,“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我们手里的数据证明,机械表面通过纳米颗粒修复后,摩擦系数会稳定下降12%以上。”
3年时间,他们将“逆损伤修复”技术应用到车用润滑油中。试验成果显示,不仅能显著降低油耗,还能在不增加污染物排放的前提下,大幅提升动力。一辆用了汽盾润滑油的某品牌汽车,实测百公里加速比普通润滑油提升70马力,效果超越美孚、壳牌等国内外一线品牌。
刘建忠曾玩笑般对团队说:“润滑油行业有点像打擂台,谁离终极技术的台阶更近,谁就能笑到最后。而我们这一代的擂台对手,是从美孚到壳牌的一线巨头。”
这样的“擂台赛”,道阻且长。张刚总工程师提起曾经的现实,难掩复杂的神情:“在核心领域,过去90%以上的高端润滑油要依赖进口。在各种材质冲压、冷镦、不锈钢成型等方面基本上处于被国外几大品牌垄断的状态,核心生产厂家连话语权都没有,外资品牌霸王条款式的销售几乎将我们卡死。”
这种被动局面刺痛了团队的自尊心,也激发了他们的斗志,刺激着刘建忠和张刚生出一定要搞技术搞研发的信念。
“技术再难也挡不住我们自主研发的信念。”刘建忠回忆起研发初衷,目光灼灼。在他的带领下,研发团队最终把金属加工油中积累的修复手段转化到车用油领域,并催生汽盾“RXF24126”。这个3年研发、一线实验推进的新成果,不仅带来了技术的突破,更是国产品牌的崛起。
而“24126”也成为汽盾润滑油的集体记忆——2024年1月26日,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简称“中汽研”)签订委托实验验证合同,汽盾开启了命运的跃升。
一次技术上的“降维打击”
从金属加工油到车用润滑油,这是一次技术逻辑的跨界——层次上似乎“降维”,但技术难度却并不小。
“市场的激烈竞争,给我们营造了一片良好的技术试验场,让技术更贴近使用场景。”张刚介绍团队“攻克台架实验验证”的过程。
“在金属加工油行业的深耕,让我们原本的金属加工油技术已经实现模具冲棒的逆磨损。基于此,我们想到,金属加工油的技术转嫁在车用油上将是降维打击,所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摸索。”
“这3个月里,我们团队研发成员和中汽研方面进行多次探讨。由于实验难度太大,我们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台架标准和方案,发现当前台架相关标准本质上多为美国标准的译本或简版,参考价值不大,几十上百个监测数据,能体现润滑油性能的,不超过十分之一,而且多为体现减少磨损的方面,在修复方面则是空白。”
刘建忠表示,“在认识到世界范围内的相关标准缺失后,我当时感受到,补全这个空白对于中国高端润滑油研发的迫切性。”刘建忠介绍,这对民族工业的提升将会发挥巨大作用。
“进展最难的那段时间,我们一边得证明初步效率,一边还要跟中汽研反复用科创逻辑填补台架验证领域的空白。”张刚补充道。
经过之前实车案例的收集和自己的亲身体验,经过无数次协商,最终形成了汽盾和中汽研的修复验证报告,但对于实车的动力、热效率、环保性的证明依然不完善。“标准的空白,不停协商方案,最终也证明了修复的效果,但是依然缺乏实车提升的数据。”刘建忠表示。
刘建忠从自己多年前的奥迪A6开始试用,发现效果远超想象,原本老化的汽车动力大幅度提升,烧机油现象也得到解决,后开始实车数据的收集,得到身边很多朋友的支持,获得了大量案例。
“那时每天都要重新分析实验数据,一点点将不成立的理论逐一‘解约’。”刘建忠回忆道。
张刚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与不同实验终端搭建全新的评测体系。“最终,中机寰宇的报告里,汽盾润滑油的效能版就超过了作为参标油的国外顶尖润滑油,在动力方面提升了70马力,超越新机出厂20%,几乎成为这个行业无法忽视的现象。”团队成员感叹道:汽盾的逆损伤修复不是简单“节油”创新,而是颠覆了“机械磨损不可逆”的行业既定印象。
“中汽研的实验验证结果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是一个经历了多次模拟,成绩稳定的高考生,虽然已经知道自己的成绩,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并没有意料之外的激动,这对我们来说不是天上掉馅饼,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到这里的里程碑。”刘建忠说。
汽盾知道这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但对于行业,这是一个新技术的诞生。
从传统路径的简单改进到完全颠覆,这条路带来怎样的价值?
实验结果可以简单归结为“两省一增”:省油、省成本、增动力。一辆物流运输车使用汽盾的润滑油,物流行业每公里燃油/汽成本降低0.15元,以每辆车一年20万公里计算,一年节省3万元。不仅如此,机械维修频率因修复能力大幅降低,将省下更多管理与技术费用。
此外,对汽车主机生产行业能提升发动机的热效率,进而实现节能减排。汽车再制造方面,由于磨损面临报废的发动机可以通过润滑油的修复进行再制造,发挥剩余价值。金属加工方面,模具冲棒机械寿命大幅度提升。
“修复型润滑不是补救,而是革新。”刘建忠讲述着转型带来的更大产业推进意义:“如今我们瞄准了大型制造、工业机械行业,深化修复能量的技术属性。”
“在经过新标准的搭建,我们又与中机寰宇进行了合作,在实车实验中印证了我们的猜想,汽盾标准相较于国外台架标准能更加精准地体现润滑油的优劣。”刘建忠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测试结果对于国内高端润滑油研发将会提供一个更加有效的评判体系,为行业的进步提供参考,让每一个热爱技术的企业拥有新参照。”张刚骄傲地说。
值得一提的是,汽盾自研的修复技术是唯一一个经过台架验证,行业认定,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已经应用于市场。汽盾自修复技术填补了国内修复技术从理论到成果再到实践的空白。
硬实力打开用户的心
当数据超越进口润滑油后,团队迎来的是又一道门槛——“好产品未必能被立刻使用。”
这是汽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阻力不是来自客户体验,而是来自市场上的关系网。”刘建忠解释,在与物流车队合作过程中,尽管一些车队老板亲身试用了产品,并感到了显著的节约效果,但具体执行时却遇到很多困难。
“车队队长、采购员,还有与外资润滑油品牌捆绑的供应链环节,每一层都像是厚重的壁垒。但我们也一样,有办法打破。”刘建忠决定“我们用‘对赌协议’:先免费试用,用出了效果再谈价钱。我们要靠产品硬实力打开用户的心。”
不仅如此,团队还在用数据说话。张刚自信地保证:“即便是一辆开了10年的老车,我们的油都可以让它的油耗低于出厂新机。”
在“走出去”方面,在许多海外市场,由于价格与能量成本对比效应直接显现,汽盾甚至超越了许多本土化品牌的渗透率。“喜人的是,国外市场的突破反而比国内更顺利。”刘建忠谈道。
“汽盾要不断提高客户的实际使用感受,国外的标准就像给我划了一个圈,我们要敢于跳出这个圈,提高客户的体验感。”刘建忠介绍,过去一年,汽盾的产品已经出口至俄罗斯、尼日利亚、中东、澳大利亚和加纳等国际市场。
据悉,汽盾润滑油团队正在计划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润滑油研发基地,并吸引全国顶尖的研发人才加入。不仅要打造一系列高端润滑油产品,更要在科技领域创建属于中国的研发标准体系。
“我们在建2万平方米研发基地和40亩地在建项目,推进润滑油全产业链布局规划与产研学体系建设,以保证产品在未来持续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同时,设立更专精的润滑研究所,吸引全国的研究院所入驻研发基地进行共同研发,让全行业参与进来,共同为民族工业创造更大价值。”刘建忠说。
现如今汽盾润滑油已经成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科技公司,拥有2万平方米产品研发基地,2.7万平方米生产基地,可以年产5万吨修复型润滑油,2万吨修复型复合剂,1万吨修复剂。3万平方米产品体验基地,实现了润滑油从边界摩擦到滚动摩擦的技术变革。
创新赋能未来
“从标准,到应用,再到传播,这一路走起来浩浩荡荡,我们特别自豪地迎来市场反馈,但同时更需要始终保持对技术标准创新的敬畏。”
张刚对技术标准一直有自己的要求,他认为,唯有不断提升产品标准,才能突破困局。长期停留在低端产品领域不仅会压低产品利润,更会导致研发资金匮乏,从而阻碍企业创新和持续发展。汽盾始终坚持提高标准,摒弃低端路线,为产品注入更多价值,确保有足够的利润支持技术研发,实现企业长远发展。
刘建忠设定了长远愿景。未来3至5年,汽盾将联合国家机构制定新的行业标准,让润滑油添加剂远销海外。
刘建忠认为,润滑油作为工业产品的血液,在机械加工方面基本上存在不可替代性。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市场容量会越来越大,汽盾的修复节能技术将应用到全产业链生产过程中去。
“国产替代,不只是技术意义上的突破,更是一种民族责任感。”刘建忠说,“我们不是追随者,我们要在润滑油的全球舞台上,站出自己的位置。”
河北汽盾特种润滑油有限公司正在走的,是一条用坚韧脚步,一点点赢得属于自己未来的发展之路。从沧州出发,汽盾的目标不仅是国内第一,更注定要跨越山海,迈向全球技术高地。
(图1)张刚在中汽研检测现场。
(图2)刘建忠与张刚受邀参加中物联物流用车需求与趋势分析大会,并发表演讲。
(图3)刘建忠参与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润滑油品及其应用技术展览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