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商业世界里最不缺的就是神话,尤其是销售神话。
大部分故事听起来都像是健身房教练在给你画饼,充满了“狼性”、“闭环”、“赋能”这类听了想让人当场报警的词汇。
年轻人被打了鸡血,以为只要复制粘贴话术,就能成为下一个销冠,然后被现实一顿毒打,发现自己连个试驾都约不出去。
这套逻辑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把人当成了可以编程的机器。
但现实是,交易的本质,从来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化学反应。
所以,当一个61岁、被年轻人喊“奶奶”的阿姨,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最需要“科技感”和“年轻态”的赛道上,连续7年霸榜销冠,卖出1800台车的时候,这件事就变得非常魔幻,魔幻到近乎朋克。
她叫张美芬,一个活生生的人间BUG。
在江苏南通一家零跑4S店,一群二十出头的销售小伙子小姑娘,个个笑容标准,话术流畅,像刚从流水线上下来。
张美芬混在他们中间,画风截然不同。
她不讲那些云里雾里的智能座舱和OTA升级,她上来就跟你唠家常。
这很反常识。
新能源车的客户,理论上应该是最吃技术参数和未来主义叙事的那拨人。
你怎么跟他们唠家常?
难道问他“你家孩子期末考了多少分,这车后排空间大,方便你妈坐着去开家长会”?
嘿,她还真就这么干。
张美芬的销售方法论,如果非要总结,那就是“反销售”。
当别的销售把客户当成一组待攻克的数据,计算着转化率和客单价时,张美芬把客户当成一个活人,一个可能正为孩子上学、生意周转、续航焦虑而头疼的普通人。
她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产品知识,虽然她背参数背到半夜,让女儿抽查,搞得比外孙女背课文还狠。
她真正的杀器,是几十年社会大学里摸爬滚滚出来的一身阅历。
有个客户对新能源车续航有疑虑,这是所有电车销售的死穴,标准答案通常是一套精心包装的话术,告诉你官方数据多么牛逼,充电桩覆盖多么广。
张美芬不,她上来就说实话:“冬天续航肯定要打折。”
这一句话,就把客户从“你是不是想坑我”的防御姿态,拉到了“咱俩聊聊实在嗑”的信任频道。
客户觉得这人能处,有事儿她真说。
接下来,客户家住十几公里外想试驾,张美芬二话不说开车接送,跑了两趟。
信任的建立,不是靠PPT,是靠这一脚脚油门(或者说电门)踩出来的。
还有一对夫妻,丈夫想买车,妻子全程司马脸。
年轻销售看到这情况,内心OS估计是“得,碰上拦路虎了”,然后开始疯狂输出价格优势和产品亮点,试图用理性说服。
张美芬不,她开始听。
听下来才知道,这家是做门窗生意的,还有外债,妻子是心疼钱。
你看,问题根本不在车,在家庭经济状况。
于是张美芬不聊车了,她聊免息贷款,聊这笔钱怎么规划更合理。
她从一个卖车的,瞬间切换成了半个理财顾问。
最后,这对夫妻不仅买了车,估计心里还觉得欠了张姐一个人情。
这种操作,年轻人学不来。
因为这不是技巧,这是生活本身。
张美芬的人生履历,就是一本厚得可以当武器的销售圣经。
她当过纺织女工,三班倒,一个人管32台机器,机器不停人不停。
这练就了她超凡的耐心和细致,以及一种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感——机器不能出问题,客户也不能出问题。
后来孩子出生,她当了6年全职妈妈,感觉自己快跟社会脱节到发霉。
30岁,在家人一致反对下,她一个女的,去考了驾照开出租。
这在当时,跟现在一个文科生说要去研究可控核聚变差不多,属于行为艺术。
开出租的日子,让她见识了人间百态,三教九流。
她遇到过逃单的,在漆黑的乡下田埂上,客人推门就跑,她吓得在车里发抖半小时。
这让她深刻理解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幽暗面,也让她学会了如何快速识人,以及在压力下保持镇定。
身体扛不住,得了坐骨神经痛,加上家庭矛盾,她又不干了。
开服装店,旅游,享受人生。
然后是照顾生病的父母,送他们走完最后一程。
再然后,是照顾女儿和外孙女,当了三年“全职外婆”,夜里起来喂四次奶。
这一串履历看下来,你会发现,张美芬几乎把一个普通女性在不同人生阶段可能踩的坑、担的责,全都体验了一遍。
这些经历,没有给她带来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给了她最宝贵的东西:共情能力。
当她53岁,外孙女上了幼儿园,她再次感到那种被家庭困住的窒息感,决定“出去上班”时,她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
她是一个满级大佬,只不过换了个新手村。
她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不是来自市场调研报告,而是来自她自己的人生。
她知道一个母亲在乎什么,一个生意人焦虑什么,一个家庭主妇算计什么。
所以她的“聊家常”,不是尬聊,而是精准的需求挖掘。
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踩在客户的心坎上。
更骚的操作是,她把年龄这个最大的劣势,转化成了最大的优势。
在汽车销售这个行业,尤其是在主打科技感的新能源领域,年龄大通常意味着学习能力差、精力不济、跟不上潮流。
但张美芬用她的“实在”和“亲和力”,硬生生扭转了这个刻板印象。
客户看到她,不会觉得她是个油嘴滑舌的销售,反而觉得她像个邻家阿姨,值得信赖。
老客户带孙子来,孩子叫她“阿姨”,她还不好意思地纠正:“叫奶奶。” 这种场景,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信用背书。
信任,是所有交易中最昂贵的成本,而张美fen用年龄和真诚,把这个成本降到了最低。
她和零跑汽车的相遇,也充满了某种宿命感。
2018年,她进入这个行业时,零跑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势力,被无数人质疑。
创始人朱江明也是跨界造车,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自研。
一个53岁的新人销售,一个刚起步的汽车品牌,两个“不被看好”的角色,就这么撞在了一起,然后互相成就。
张美芬卖出第一台S01,是她和零跑的“开门红”。
几年后,零跑卖出100万台车,跻身头部新势力,而张美芬自己卖了1800台,成了公司的传奇。
她的成长曲线,几乎和零跑的崛起完美重合。
如今的张美芬,61岁,每天早上7点起床回访客户,忙到晚上10点是家常便饭。
手指摔断了,打着石膏也要去参加公司发布会。
丈夫让她退休,她说不工作心里就空落落的。
朋友问她图什么,她说:“我不缺钱,我缺的是这份工作。”
这句话才是整个故事的内核。
工作对她来说,早已不是谋生手段,而是一种精神寄托,是她对抗衰老、对抗被社会遗忘的武器。
在那个小小的4S店里,她不是一个等待退休的老人,而是一个不断升级、不断打怪的超级玩家。
她用抖音,开腾讯会议,和年轻人K歌,她觉得自己的生活不是在往下走,而是在“往上走”。
张美芬的故事,打了很多人的脸。
它打了那些鼓吹“35岁危机”的贩卖焦虑者的脸,也打了那些迷信“互联网思维”和“标准化流程”的商业理论家的脸。
它告诉我们一个朴素到掉渣的道理:在任何一个行业,做到极致,最终比拼的都不是技巧,而是对人性的理解。
真诚,永远是最高级的必杀技。
别让年龄定义你,也别让社会时钟绑架你。
想做什么就去做,时间会给每一个真正付出的人一个交代,或早或晚。
就像张美芬说的,人生可以走得慢一点,也可以走得长久一点。
她可能真的会卖车卖到70岁,这事儿听起来很疯狂,但仔细想想,又酷得不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