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排座椅上一摞试驾员帽子,仿佛刚打完一场没有红牌的友谊赛。车门未关严,气味还残留着新车的胶水混杂二手空调的味道。我踩着还没完全磨合的油门,仪表盘上数字跳得不断,更像在考验人体的肾上腺素分泌能力。一旁销售员小声提醒:“别忘了关掉能耗显示,不然您容易焦虑……”我笑了笑,这样的细节其实挺戳人的,也是买车前被包装进“高科技”噱头的一部分。
智己LS6增程版刚刚推出来,全国试驾如火如荼。有朋友隔三差五发消息:“这车真能跑1500公里?不吹牛?”我说,“那如果你真开到1500公里,能不能顺便给我带两个活体电池回来?”数字永远是最容易膨胀的,尤其新能源行业里,续航一向比理想还理想。
这回,我顶着1500公里“真香”的期待,做了一回“人肉证据采集机”。听上去挺酷,其实无非是装着理性脑子、带着冷漠滤镜,坐在皮座椅上数着实打实的公里数。空间,是这车让我最惊喜的地方。后排实际坐进去,1米82的壮汉能翘腿,头顶余量比我去年春节回老家那个高铁二等座强多了。副驾座椅能无缝调整,甚至能把副驾“消失”掉,给后排留出一片舒服的领地。这个所谓的百变座椅,有点像海量选择障碍的终极疗愈师——各种模式随心切换,如果没别的硬性需求,基本可以闭眼夸一句“真宽敞”。
当然,车载冰箱这东西你永远不知道用来装的是饮料还是刚买的半生鲜食品。实际场景嘛,并不是所有人到了周末都把车开成流动冷库,但没有冰箱总觉得自己少了点“配置谈资”。厂家很懂这种“心理学PUA”,给你选装,但你会忍不住点一下。
再说回了那张刷屏的底盘。智己这次宣称用的是“灵蜥数字底盘”,名字狠得像生物教科书。实际体验,我觉得开起来确实稳,没那么晃。但也不必神化,极限驾驶不是日常家用的主要场景。过弯压得不躁,刹车踩下去回馈线性,就是标准的好用范畴而已。遇到极端坑洼路况,底盘的吸收弹性还谈不上豪华,但和20万级其他SUV对比,绝对不掉价。动力系统,1.5T三缸增程器这套东西插电和油双拼,续航看数据很美——官方纯电450公里、综合1500公里。但实测下来,你要是不信,可以自己上高速狂奔一圈,回来多半是在加油站和充电桩之间分秒必争。实际综合续航大致在1200公里上下,界线就是别太极限,别太癫狂。朋友理想L6开下来也就1300公里,问界M7差不多摸到1200公里。大家都是根据那本内部手册往上浮动点水分。
说到车机体验——智己这块超宽屏,用来看地图、刷数据、调空调,视觉震撼感直接拉满。但拉满归拉满,实际用起来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大而全。尤其语音交互,实际试驾时我用它导航去最近的咖啡店,等系统反应过来,我都能在脑子里想象出导航员在电脑那头喘气的样子。相比问界鸿蒙或者理想的那种“秒懂AI”,智己还有提升空间。不是说不好用,但你说把这玩意儿当成买车决定性因素,还是慎重。
交付,这个大概率不在厂家宣传环节的“黑天鹅”因素。身边不乏买智己的哥们,卡在提车周期上抓狂。LS6增程版现在火爆没错,排队拍号,就像参加彩票直播。如果你买这车是刚需,最好提前确认交车周期,否则真容易到货之后孩子都能自己上幼儿园了。品牌影响力和售后服务体系,和理想、问界那种遍地4S和老练服务比,智己这边还属于“建设中”。保值率呢,也别太指望。毕竟新能源市场今年吹牛的基本都能火过一阵子,明年未必能见得着当初的高价。
产品硬实力肯定有。空间宽敞,续航够用,底盘稳定。亮点就是可以明着比对,毛病也不回避:外观偏个性,圈层感重,车机交互一般,交付周期和后期服务有不确定性,这些都是买前必须问清楚的。
适合啥样的人?梦想空间更大,常常一家人自驾,假期护送、长途奔波,出行频率高到能用到一箱电一箱油的,那这车资源一把抓。你要是买车只为家门口的学校、单位,油电增程就成了“科技大片背景板”,用不上全套功能,钱包可能更适合其它选择。
“大电池+增程”其实就是用更复杂的机械结构追求更省心的体验。对有路程焦虑、看重后排空间的人是刚需福利;对想要保值率和售后铁板一块的人,可能还是个“交付悬案”。新能源圈这些年的规矩就是变,把握不准的地方永远是明天才揭晓的答案。
说到底,车这种东西,流水线拼出来的都能跑,但用起来差别藏在细节里。有些人关键看续航,有些人只认保值和服务。智己LS6增程版把数字写得亮,但买之前别只看参数和配件。毕竟,几万公里是要和家人一起过的,不是和宣传文案共度春秋的。
最后我得自嘲一句:每次新能源发布会前,朋友圈就像刑侦案发现场,大家都等着揭短。你说性能吧,总有吹,但谁也不能给你写个“生命周期不掉链子”的保证书。1500公里的神话也许只能存在于理想温控实验室里。能不能把“1500公里神车”开成你家的“1500天舒心座驾”——这事,我觉得比查一个指纹还难。
你们会赌这个未来吗?或者干脆,告诉我:你最在意的,是续航,是空间,是服务,还是那个不可名状的品牌安全感?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