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最热闹的话题莫过于凯迪拉克全系降价和雪佛兰可能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
作为二线豪华品牌的"扛把子",凯迪拉克这波降价潮确实让不少人看得心痒痒。上周我特意去4S店转了转,发现展厅里人倒是不少,但真正掏钱下单的却没几个。销售经理老张一边泡茶一边跟我唠:"现在凯迪拉克是卖车送白菜价,可大伙儿就是不买账。"
先说最火的CT5吧,裸车价直接杀到18万,比宝马3系便宜了小十万。这车确实有点东西,2.0T发动机配后驱,开起来推背感十足,过弯时底盘稳得跟吸在地上似的。不过后排空间实在让人头疼,我1米8的个头坐进去,膝盖离前排座椅只剩三指宽,中间那根传动轴凸起更是硌得慌。销售说上个月卖了三千多台,可我看停车场里CT5的占比连十分之一都不到。
转到CT6展区,27万的裸车价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这车尺寸直逼奥迪A6L,动力总成和CT5完全一致,但销量却惨淡得多。老张偷偷跟我说:"上个月才卖出去200多台,连隔壁奔驰E级的零头都赶不上。"仔细想想也在理,花27万买个二线品牌的"伪C级车",还不如加点钱上BBA的入门款。
要说最尴尬的还得是XT5。降到23万四驱版后,空间确实比CT5敞亮不少,老车主反馈底盘扎实,过坑洼路不飘。但油耗实在让人劝退,市区开空调能飙到12个油,比隔壁日系SUV多烧两倍油钱。上个月两千多台的销量看似不错,但对比同价位的本田冠道,这数字简直不够看。
最让人唏嘘的是XT4。三年前这车月销还能破千,现在直接腰斩到300多台。15万的裸车价配上1.5T/2.0T动力,放在两年前绝对是爆款预定。但现在年轻人宁可多掏三万买国产Model Y,也不愿考虑这个"油改电"的产物。销售说现在来看车的多是中年大叔,年轻人连试驾都懒得试。
说到新能源,凯迪拉克的首款电动车IQ锐歌倒是挺尴尬。29万多的定价已经比国产Model 3贵出一截,500公里的续航在同级里只能算及格。销售苦笑着透露:"上个月只卖出去50多台,连展厅里的充电桩都落灰了。"更扎心的是,现在连传统燃油车都在搞快充,这电动车的优势荡然无存。
在休息区听到几个看车的年轻人聊天挺有意思。一个小伙子说:"CT5确实香,但开个凯迪拉克出去,人家还以为我开的是洗浴中心专车。"旁边的大姐接话:"就是啊,花20多万买个BBA的入门款,至少面子能撑得住。"这话虽然扎心,却道出了二线豪华品牌的集体困境。
从销售数据来看,凯迪拉克的降价策略确实有点"杀敌一千自损八百"。CT5今年4月卖了3704台,虽然比去年同期涨了点,但和宝马3系的12397台根本不在一个量级。更惨的是XT4,去年月销还能维持在1500台左右,现在直接跌到300多台,降幅超过80%。反观沃尔沃S60,同样降价到20万区间,靠着安全口碑还能维持月销1600台,这对比更凸显凯迪拉克的品牌焦虑。
要说凯迪拉克没努力也不公平。看看他们的新车策略:XT5搞出26.59万的"限时一口价",GT4死磕宝马X1,连CT4都降到16万区间。但问题在于,这些车型要么陷入"配置内卷"——堆砌L2驾驶辅助、AKG音响这些高端配置,要么陷入"动力内卷"——全系2.0T后驱看似诚意满满,却忽视了家用用户最在意的油耗和空间。就像那台GT4,14万裸车价确实诱人,但塑料感十足的内饰和紧凑的空间,实在对不起"豪华"二字。
更值得玩味的是品牌定位的尴尬。凯迪拉克想走运动路线,但CT5的底盘调校又硬得像赛车;想走家用路线,XT5的油耗又劝退年轻父母。这种"既要又要"的定位,反而让消费者无所适从。反观BBA,宝马3系玩操控、奔驰C级拼豪华、奥迪A4L搞科技,每个品牌都有清晰标签,不像凯迪拉克这样"大杂烩"。
不过话说回来,凯迪拉克的降价确实让不少人捡了漏。我算了一笔账:CT5顶配27万落地,比宝马3系便宜了10万不说,还多出了MRC电磁悬挂、Brembo刹车这些硬核配置。对于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来说,这波优惠确实香。但问题在于,豪华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只是配置堆砌,而是品牌溢价和社交属性。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开宝马的不一定有钱,但有钱的一般不开凯迪拉克。"
站在展厅里看着冷冷清清的客流量,突然想起销售老张的那句话:"现在买车就像谈恋爱,光有诚意不够,还得看脸。"凯迪拉克这波降价确实诚意十足,但在这个看脸的时代,品牌面子、社交属性这些"软实力",可能比配置参数更重要。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要买台低调的豪华车,现在确实是抄底凯迪拉克的好时机——毕竟20万出头就能开上带Super Cruise超级巡航的车型,这种好事可不是天天有。
最后想问问各位看官:如果是你,会为了省下十万块选择凯迪拉克,还是多花点钱买BBA的入门款?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