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这次出事,说实话,真让人有点火大。30多万买的新车,大伙心里就是想着开个省心安全踏实点的车,结果却坐在心里不得劲,上哪能说得过去?咱就说,这年头不是谁都能掏这么多钱买个新牌子的SUV吧!结果真就被爆出来,座椅下面竟然多出来一个来路不明的金属零件,还搁那压着电池组附近,这要是松动一下,直接就影响刹车油门啥的,安全风险不是在角落,是直接拍脸上。
事情是怎么回事呢?浙江金华余先生买了小米YU7 Pro,刚开回家也就两天,换脚垫的时候就发现主驾座椅下边鼓出来一坨硬货。说实话,现在车大伙对新品牌都格外上心,结果拆开一看,是L型金属零件,还带编号和二维码,扫码一看啥说明都没有,只给了一串不认识的数字。这时候正常人不是慌了还能能咋地,谁也不想自个坐着一车“谜之零件”到处跑啊。
问小米售后,好家伙,口头说是“工厂疏忽”,嘴上坚称“车是好的”,可又拿不出半点书面材料证明,也就是在工单上甩了句“无异常”。你说这种处理,哪个车主心里能放心?更逗的是,现场工作人员也说不清楚这东西的名字和用处,有人猜它是啥“高度传感器支架”,但原车的传感器明明在,没缺。等于说,根本没人知道这个零件的根儿和实际作用。
这事一曝光,网络上直接炸开锅。江苏、上海的车主也开始爆料相似的问题,什么座椅凸起、线束卡子没装到位,更多人都在追问“小米能不能把零件来源和作用说清楚”。说到底,大家买的是车,不是拆盲盒啊!
这回市场监管局也坐不住了,义乌市监局正式介入调查,连购车凭证、维修记录都查了,还找同批次的车做抽查。核心问题其实就仨:一个是这个不明零件到底哪来的,真正干啥用的;第二是装配流程哪儿出问题导致零件流到了车里;第三是小米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没有达到规矩要求。
说白了,这次监管不只是盯住小米一家,也是给全体智能车企业敲警钟。按《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说,企业得把信息披露足够,安全合规,要是藏着掖着,被查出来就跑不了,既要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安全权,也是填补智能车“零部件监管空白”。因为事儿越智能,零部件影响面越广,万一哪天关乎电池防护、自动驾驶关键环节,早期就要介入,不然后患无穷。
其实吧,大家都懂,汽车不是快消品,每一个零件都关乎安全和信用。小米YU7上市那会儿销量挺猛,三分钟破20万单,MAX版排队等大半年,这种产能压力下的质量漏洞一点也不稀奇。生产、装配、质检几道关统统得过,漏一环都不行。这次零件溜进去,说明至少三道工序都失了枪,才让东西跟着车进了用户手里。
而且,这不是小米车头一回出品控问题。之前的小米SU7就因为辅助驾驶有缺陷召回快12万辆,高配Ultra的前舱碳纤维盖也被爆“只装饰没功能”。不断的质量争议让很多老米粉也忍不住吐槽:“以前买小米是情怀,现在感觉成傻瓜了。”可见大家对小米的信任已经出现了大裂痕。
其实小米的问题最根里是混淆了“技术合理性”和“传播合理性”。就算那些所谓的“加强件”、“线束固定支架”,真有啥合理的技术理由,但用户提前不知道、不公开、信息披露不全就是有错。你公司技术再牛,瞒着用户操作“技术黑箱”,那可是砸品牌的根啊。
看热闹容易,看门道才是关键。这事说到底也暴露了整个汽车行业的信息披露机制滞后。现在法规主要盯燃油车那一套,对智能电动车的线束、支架、啥传感器配件,根本没强制要求披露,更别说什么OTA升级、冗余设计了,根本没在哪立过标准。这就是过去信息不对称、监管漏过来的结果。
业内其实已经有人在喊话,要工信部、市监、汽车协会联合起来搞《智能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信息披露指引》,落实零配件披露清单,学学“同质配件编码认证”,让关键部件源头可查。更关键的是,不光靠企业自觉,还要有政府监管、消费者监督、第三方测评一起上,才能把零部件信息披露纳入评级,引导行业健康内卷。
回头说回来,截至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小米官方嘴巴还捂得紧,没有正式回应,客服电话也没人接得上。而余先生家的那个L型金属件还静静躺那,也没人来收走。大家的诉求其实很简单,不是多难:三十万买的东西不是拆盲盒,是买安心。这零件事件闹得全行业都悬着心:智能车不是堆花里胡哨的功能,最根本还是安全和透明。
产品出了问题,先要直面,不能再玩神秘兮兮。零配件对智能车来说既是安全保障,也是消费者信任悬挂点。现在全社会对新势力车企的期望变了,大家不光关注价格好不好,品牌强不强,最在乎的是你能不能让人用着安心、用得明白。车企追求销量没错,抢市占也没错,但要是把“品控底线”和“信息透明”丢了,那再大的市场也有一天会塌台。
现在市监部门已经介入调查,接下来核查结果会怎么出来,大家都等着看。说实话,这事最后不一定只影响小米一家,可能整个智能车行业都得重新收拾流程,做产品也得认真考虑到底给用户什么安全感和知情权。一场风波让人看清市场到底要啥,也暴露了新势力到底哪还做得不到家。
我觉得,这事对咱老百姓来说,就是一句话:别把智能汽车当成“高科技盲盒”,消费者花钱买的是稳妥和放心。企业玩花样、玩信息封锁,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现在这个节点,谁敢在品控和透明度上下大力气,谁就是下一轮领头羊。那些还妄图靠技术黑箱和忽悠营销苟着的,迟早要在市场上被淘汰。
说到底,30多万的钱不是小数目,智能电动车这行也是要用质量和诚意服人的。工程师、厂商、售后、甚至监管层,每一环都不能偷懒。车不是随便造出来的玩具,而是所有家庭日常出行的安全堡垒。希望小米能真正思考清楚,做事不光要让市场吆喝,更要让用户心里踏实。信息透明、品控到位,才是新势力车企长久立足的根。等着看这波调查后市监局和小米怎么回应,但无论结果怎样,这回事情已经把全行业的弦给绷紧了。
这才是最朴素的消费者信心,也是整个智能车行业该守住的底线。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