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碰到几个朋友,聊到车企应对问题的态度,就忍不住又想吐槽某些品牌的做法了。尤其是米家牌的车。你知道的,咱们说的那个米家造车,刚上市就传出一些质量和安全问题。按理说出了问题,反应快点,责任心强点,是正常的。可是米家那边,反应慢得像蜗牛,沟通效率低得惊人,问题的处理上还好像有点我有我的节奏,你说这算负责任的表现?实际上一出了事,消费者的信任就慢慢被腐蚀掉。
我记得我那天在车展附近碰到一个售后修理工,他摇头说:他们回应的慢,客户的心都凉了。 这句话,我听了挺扎心。你想,出了车祸或者安全隐患,召回事多见?这不是有问题就得解决吗?偏偏有人就是反应慢,觉得这事可能熬一熬就可以过去。你说,企业还要不要点责任感?不能只看销量、发布会的朋友圈点赞吧。
不知不觉中,我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有趣的点。米家车在被曝光后,销量反倒小幅上涨了。估算一下,大概15%-20%(数据很少,样本有限),就像那次爆款手机突然断货一样。有人说,难道因为广告铺天盖地,消费者买账了?但实际我觉得,或许大家更期待厂家能站出来负责。你看,法系车的确存在不少问题,那他们倒是不召回?为什么?这个问题我也琢磨不透。
我还记得一位同行说过,法系车的设计很讲究,很多问题可能不那么明显,所以他们不太被拉出来召回这一套。反倒是那些有点毛病就得召的日系车,处理得比较快。是不是因为法系车的研发、供应链环节绕得比较复杂?还是他们的质量管理体系跟不上,导致瑕疵藏得深?这个点我也没细想透,可能还和法系车那种漂漂亮亮的外表有关。可以说,车子的外壳美观有时候掩盖了潜在瑕疵。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米家车在某次召回中用了一句话:我们正在调查。你知道吗?这基本等于我在看,没有紧急处理。那种感觉,像是喝完一口凉水后还用手抹了一把脸的心情。这种反应,不就是在告诉消费者:你们的担心,我们还在考虑。你说,我是不是不应该苛求太多?但心里难免咯噔一下。
你试想一下,消费者最怕遇到啥?当然是出了事,没人理会,甚至推诿。其实供应链的博弈很复杂。比如说,生产一台车,从零到上线,至少要经过数千个零件供应商。每个供应商都想多卖,质量控制就变得模糊。就像一家餐馆的食材采购一样,不那么严格,出事之后责任也难划分清楚。
在这种情况下,厂家应对的态度就很关键。好比你做菜,锅底烧焦了,能要不要厨师主人负责?你又不能说:我不用锅,我只是用它煮饭。米家倒是挺无辜的,问题来了公司又得推迟发声。这让我想,自己买车真像参加一场心理战。你得先心里准备好,万一出了问题,也要有点心理准备。
其实我也觉得,车企召回不是坏事。反而显示出一些厂家的担当——只态度和速度的差异,才让人差别那么大。有人觉得,召回只是赔钱和损失品牌颜面,真是太天真了。你国家现在对安全极其重视,而你如果能主动出面解决问题,反而能赢得一批忠粉。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那米家为什么反应那么慢?是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这个问题不严重,先观察一下?明显一出事,迟迟没有正式回应,总让人觉得他们缺少危机感。你们觉得呢?是不是还跟他们的初入行业,经验不足有关?又或者,是他们不太懂得怎么危机管理?我估算,顶多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只有1-2年。
我真的有个疑问,谁在把关?供应链的环节上,问题都堆积到车上,再修改、召回,背后到底是多少人的审批和担责呀?就像我博客里曾提到的,后勤和研发的博弈特别像打仗。一部分人想快点上市,不管质量;另一部分人焦虑责任到谁头上。这个平衡点难不难找到?我觉得,不能非黑即白,要理解后追索责任的也要鼓励改进。
有时候我怀疑,一个企业的态度其实比技术更重要。毕竟,技术的瓶颈,我们可以找办法弥补,但态度的差异,却能决定这个品牌能走多远。你暂且不说米家的慢反应是不是因为新兵上阵——但我真心期待,他们能从这次事情中学到点什么。
说到这,有个细节我还记得,我问了朋友:你还会考虑买米家的车吗?他沉默了一下,可能还得看看他们的修复速度和责任心。这句话,其实也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心声吧。诚信、速度、责任感,是不是每个消费者都盯在心里的小标准?
你说,这份行业的道德底线该由谁来守住?抑或,消费者自己也要变得更理性一点?我自己倾向后者多一点。我们买车,除了看参数外,还要看态度。米家那次召回,没给出个端正答案,反而让人觉得就算有问题,我还要等他们点头。结果呢?短时间内销量挺住了,但信任慢慢流失。
这也让我想,坚守一个品牌的原则,真的是不容易。尤其是新军,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历史包袱,反倒更容易做出负责任的反应。更别说,你看那些所谓的法系车,也是声誉问题,耐得住折腾吗?说不定,未来过几年,会出现更多隐藏瑕疵,然后再一一曝出。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现代汽车文化里,责任感是不是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品?还是说,一点点的主动和担当,就可以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健康?也许答案很复杂,但我偏要相信,真诚的沟通和及时的承担,是最不变的原则。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我在维修厂拍的照片:一辆车被吊起、维修工嘴里哼着歌,旁边堆满了零件。就那么一瞬,心想,这背后涉及的责任,又比我能看见的复杂得多。
嗯,未来的车企,能不能多点人情味?别再用那套你们懂的,商业逻辑掩盖责任和担当。车,毕竟是你我生活的延伸,不只是金属和塑料的组合。
你会不会觉得,有时候,只差一个主动说抱歉的勇气?或许我太天真了。反正,买车这事,到最后 —— 还是要看你自己怎么擦亮那双眼睛。留一个悬念,到底谁在真正的责任面前站得住?这,就是我目前最感兴趣的问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