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车圈最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幕,诞生于零跑。
前脚,零跑汽车在金华老家敲锣打鼓,庆祝第一百万台整车下线,创始人朱江明老师意气风发,就差把“我们是新势力销冠”刻在脑门上了。
后脚,同一天,广州法院一张限制高消费令直接拍在了朱老师脸上,全网推送,喜提“老赖”体验卡。
一边是百万荣光,一边是限高警告。
一边是市值900多亿港币,一边是欠款361万不还。
这种感觉就很奇妙,就像你正在五星级酒店参加自己的庆功宴,突然冲进来一个大妈,揪着你耳朵喊你回家还钱。
这种极致的反差感,这种荒诞的剧情张力,三体人看了都得重启一下自己的计算核心。太阳都得一个趔趄。
所以问题来了,零跑的车,现在到底是个什么物种?还能不能买?
讲真,零跑这件事最骚的点,不在于欠钱,而在于欠了多少钱。
361.81万。
对于一个刚刚达成百万产量,市值几百个小目标的公司来说,这是钱吗?这不就是个零头。我楼下卖煎饼果子的大爷,可能都觉得努努力也能够着。
但零跑,或者说它的子公司,就因为这点钱,以及连带的73台车过户问题,硬是拖了一年多,拖到法院强制执行,拖到老板被限高。
这就不是还不还得起的问题了,这是一种态度。
一种“我就是不过了,你们也别想好”的掀桌子精神。
这背后是一种典型的黑暗森林打法在现实中的错误投射。在市场上,你把价格打到地板,把配置堆到天花板,用自爆式的性价比把对手的餐厅给炸了,这叫商战。
但你把这种“我烂命一条,谁也别想好过”的精神用在遵守法律和商业契约上,那就不是商战了,那是商疯。
零跑的回应也很艺术,说钱早就付了,就是过户在“协商”。这个“协商”就很有灵性,什么事儿都能往里装。今天我跟你协商,明天我跟你协商,只要我一直在协商,我就永远没有违约。
这套逻辑,是不是很熟悉?
当你买的车出了问题,去找4S店,他们也会告诉你,我们正在和厂家“协商”。你的车机黑屏了?协商。你的电机啸叫了?协商。你的续航尿崩了?协商。
反正只要启动了协商这个魔法结界,一切问题就都进入了量子叠加态,在“已解决”和“未解决”之间反复横跳。
一个连法院判决都能“协商”大半年的公司,你指望它在你的车辆质保问题上能有多干脆?
你跟他讲法律,他跟你讲协商。
你跟他讲合同,他跟你講困难。
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讲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办不到。
这简直就是把消费者的信任按在地上摩擦!
然后我们再来看零跑的车,这就更有意思了。
零跑的崛起,靠的是什么?就三个字:便宜,就是便宜,真的就是便宜。
在10到20万这个修罗场里,零跑直接化身雷电法王,把所有跟电有关的配置,什么大彩电、大沙发、高阶智驾硬件,能塞的全给你塞进去,然后用一个你根本无法拒绝的价格砸你脸上。
这种打法,简单粗暴,但极其有效。
我作为一个开过不止一辆电车的中年人,讲真,我现在最看重的配置,是喇叭够不够响。因为关键时刻真的能救命。但大部分消费者不是我这样的。
他们要的就是看得见的“多”。
这种“多”,让零跑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50万到100万的冲刺,只用了343天。
但问题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或者说,当一辆车被压缩到这个价格时,它一定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找补了回来。
C10,百万下线的功勋车型,车主口碑已经开始出现裂痕。什么360影像雨天就瞎,仪表盘随机乱码,车漆薄得像层窗户纸,指甲一划就是一道。
最典的是C16,上市就热销,然后马上陷入“通病门”。电机高频啸叫,时速上了90就开始在你耳边修仙念经,吵得全家脑仁疼。去4S店,人家直接摊牌了:“这是通病,哥。”
“通病”这两个字,简直是当代工业的免死金牌。
它把一个本该是质量缺陷的问题,轻描淡写地包装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甚至有点可爱的“小特点”。
这是一种语言上的PUA。它暗示你,不是车有问题,是你太大惊小怪了,你看别人不都这么用着吗?
这背后是什么?是成本的极限挤压。
当你的所有成本都用在堆砌那些看得见的“压缩毛巾”式配置上时,那些看不见的,比如品控流程,比如隔音材料,比如电机的动平衡,就必然成为被牺牲的对象。
零跑的品控,就像一个没钱办健身卡但又想秀肌肉的猛男,把所有钱都买了蛋白粉,练出了一身看着唬人的肌肉,但核心力量一塌糊涂,跑两步就喘。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零跑这操作,有点像我小时候看的一个玄幻小说里的反派,伤敌八百,自损一千二,主打一个情绪稳定。
所以,最终的问题又绕回来了:零跑的车,到底能不能买?
我的答案是,能。
对,你没看错,是能。
为什么?
因为在绝对的便宜面前,所有的缺点都可能被原谅。
你以为买零跑的人,图的是什么?图的是朱江明老师的个人信用吗?图的是它百年老店的售后承诺吗?图的是它丝般顺滑的品控吗?
别搞笑了。
他们图的,就是在有限的预算里,买到最大、最满、看起来最像那么回事儿的一辆“移动起居室”。
这就跟买奔驰、买特斯拉的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
买奔驰的人,买的不是车,是那个三叉星徽带来的“玄学”加成,是一种社会身份的确认。就算它漏油,就算它内饰异响,那也是“尊贵的烦恼”。
买特斯拉的人,买的不是车,是一种科技信仰,是对马斯克这个硅谷钢铁侠的个人崇拜。就算它割你韭菜,就算它内饰毛坯,那也是“极客的浪漫”。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买零跑的人,他爱的是品牌吗?他爱的就是那张配置表和那个价格标签。这是一种极其清醒、极其务实的消费观。
他们心里门儿清:我花十多万,买个沙发彩电加四个轮子,它能跑,能遮风挡雨,看起来还挺唬人,这就够了。至于电机叫不叫,车机死不死的,那都是这个价格必然要承受的“代价”。
他们不是被骗了,他们是主动选择了这场赌博。
赌赢了,就是用一半的钱,体验到了别人双倍的配置。
赌输了,大不了就是修车的时候多跟4S店“协商”几次。
所以,零跑老板是不是“老赖”,对于这部分核心用户来说,重要吗?
可能还不如今天晚饭是吃沙县还是兰州拉面重要。
只要零跑的“价格屠刀”还举着,只要它的“配置炸药包”还管够,它的车就能一直卖下去。
这才是当下中国车市最真实,也最残酷的一面:不存在什么体面,不存在什么长远,只有活下去。
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零跑选择了一条在钢丝上跳舞的路,一边是销量的狂欢,一边是信用的深渊。
而我们这些看客,能做的,就是搬好小板凳,看看这场大型的行为艺术,最终会以怎样的方式收场。
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