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斯拉德国工厂的负责人拍着胸脯宣布“增产”,欧洲同行们都忍不住问一句:你不是认真的吗吧?
这场增产消息,咋听是一场好消息,细品却满满的悬疑味。柏林工厂负责人安德烈・蒂里希在9月14日对外又是打气又是亮剑,可第二天一查数据,欧洲的大盘比锅底还冷清。德国销量暴跌39%,前8个月一口气跌去了56%——这数字你要搁大商场导购嘴里念,估计都能念哭。法国、比利时啥情况?也是一路下滑,一副关门倒数的架势。偏偏挪威就像东风压倒西风,逆势暴涨26%,真成了“颜面担当”。网友们调侃,这是不是挪威人民一起凑人头买了一仓库?
话题聊到这儿,悬念来了:德国柏林工厂为啥说要增产?是不是真的有人要买,还是隔壁考了五十想象下回考满分的学生嘴里吹出来的?负责人蒂里希的心态,和小学晚修考砸了还给家里报喜的大侄子,一条道走到黑。他嘴巴上说“销量数据出色”,实际欧洲消费者已经用脚把票投明白了——一波Model Y更新动作乱了节奏,特斯拉官方理由也忒熟悉。“节奏被打乱”,这话要是拿去和家里的晾衣绳比,估计晾衣绳还得说:“我可是有根有据的。”
柏林工厂在这市场环境下,突然扔出增产,怎么看都像是自救。不就是那种说“房子要塌没塌”的时候,硬搬出“家里装修升级了”。说起来也挺不容易,毕竟大家都看得见销售数据,自欺欺人总得有几分演技。
而挪威这26%的增长,就是特斯拉在欧洲的一块“遮羞布”。你说这布够大吗?能盖住56%的累计掉头?这得是编织厂直接把车棚包里才行。这里附近的秘诀也不难猜,挪威一直是电动车爱好国,补贴政策给得风生水起,不像其他欧洲地盘,一脸严肃地冷眼旁观。充电桩到处是,买起来像逛超市,特斯拉在挪威就跟北极熊蹲自家后院似的。
但架不住其他地方,冷如冰箱。德国人曾经追捧Model Y,结果销量掉到地板上。媒体上经常有段子:特斯拉这回增产,就和雨夜里喊晴天差不多,“天上漏水,不代表心情不好”,这精神分裂味道,懂行的都明白,自信和现实之间隔了条河。
不少买车的人说,买车不只是看脸,还得看品牌稳定和信任。特斯拉在欧洲这几年也满是风波,自动驾驶风头一阵一阵,售后服务有时让人着急。说更新车型了,结果生产一乱,交付延迟,消费者冷静下来一看,隔壁品牌开始发新人优惠,又有欧洲本土政府给补贴,心里敲算盘,“要不换一家?”特斯拉的车不是没人爱,是欧洲市场变得挑剔了。电动车这事本来就跟抢热馒头一样,谁家优惠谁吃得快,有的地方一加政策就见涨,政策一撤销量就见跌,连小学生都看懂起伏。
柏林工厂负责人这次挺身而出,到底是哪来的自信?对欧洲人说,增产更像是一场“自保秀”。给自己打鸡血,给大家打鸡汤,市场会买账吗?现在欧洲市场,信任变得贵得很,消费者不是人傻钱多型,品牌尴尬了,销量就跟着一起不好看。
还别说,一些粉丝在网上倒还挺乐呵:“看看我们挪威,又拿冠军!”挪威卖得好,德国卖得冷,整个欧洲仿佛被切成两层,热和冷并存。咱老百姓要买车,都会问:这车是不是偷偷降了价,售后的服务跟上没?要不又靠补贴撑着?挪威的补贴和充电桩体验,放到别的国家能用吗?欧洲的政策一风吹,有没有可能转眼就反转,车主苦等新政策结果车价掉了大半?
特斯拉这场表演大家都看在眼里,有人觉得是品牌太狂,硬着头皮不服输,也有人觉得欧洲市场水太深,比拼的不是一时风头,还是长期信任。大数据挂在网站,跌幅这种东西谁都藏不住,柏林工厂的增产热情,究竟能不能改变市场?要问旁观群众,一句调侃挂嘴边:“你家房子顶漏水,偏偏喊装了新屋檐,邻居还没信。”
说到这儿,有没有人觉得自己在买车时候也碰到过类似的选项?品牌一出新,信心一给足,结果售后服务跟不上,优惠一结束,心情立马转冷。这种事其实挺正常,在欧洲买车,就像在逛自助餐厅一样,都想挑最长的队伍,而现在特斯拉在欧洲队伍有点短。
有没有人觉得柏林工厂这番增产,是一次压力下的“自救”,而不是市场给出的真信号?增产放在大跌面前,有点像胸口贴牛皮膏药,能不能管用,还真得做个数据分析才说得清。Model Y的更新,到底能否救市?生产被打乱,到底乱到什么程度?现实是,消费者始终不傻,用脚投票分分钟见真章。
欧洲市场摆在眼前,特斯拉要扭转乾坤,靠按钮喊的激情远不如实际政策和服务管用。补贴、充电桩、车型更新,这些新词旧词一块涌上来,而真正影响销量的,是消费者会不会愿意相信一次,不被割第二次韭菜。
你怎么看?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增产却冷清”的例子?是不是觉得更该关心售后服务和政策温度?欢迎在评论区唠上一唠,把自己的奇葩买车故事说出来。毕竟买车这事,信任和优惠哪个更重要,只有真正买过、踩过坑,才知道哪张“遮羞布”盖得住。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