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分会数据显示,9月1-7日全国乘用车零售30.4万辆,同比下降10%,较上月同期下降4%,市场需求承压明显

说句实话,9月刚过一周,我就从朋友圈里听到几个老司机抱怨,车市变凉了,买车的人少了。乘联会的数据也不赖,9月1-7日,乘用车零售才30.4万辆,同比去年降了有10%(体感/样本有限),比起八月底又下降了4%。别小看这四个百分点,对厂商来说绝对是个提醒:需求没那么旺了。

我有个同事几天前悄悄跟我说,这车卖得没那么火了,人们好像也没那么急着换新车。他说这话时,手里还握着新上市的某国产SUV的试驾钥匙,眼神里夹杂着一点苦涩。是他心动的车,却没想象中那么抢手。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9月1-7日全国乘用车零售30.4万辆,同比下降10%,较上月同期下降4%,市场需求承压明显-有驾

说起同价位车的对比,我最近的感觉很明显。像是30万左右这档,买丰田威兰达和本田皓影,其实体验差挺多。威兰达的动力调校偏稳,起步柔和,适合城市跑;皓影则更偏运动风,起步更猛,但油耗也高点。这点我猜车企背后的供应链很可能是原因之一,丰田这课学得扎实,零部件供应链就像一个老练的厨师,细火慢炖稳定输出;而本田可能更爱用速成菜,调整节奏快,保养成本和质量波动也跟着上去(猜测,没细想过)。

前阵子我还拉着朋友去4S店,边看车边问销售,小哥对我说:今年这行情真有点尴尬,消费者观望多,库存也开始沉。咱们都得找新招儿了。听得我打了个冷颤。其实你要问他优化供应链的具体做法呢,他顿时有点结巴——多多少少还是靠补货节奏和轻资产变动来刷新数字。供应链这块,不像眼睛能直接看见,得靠经验摸索。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9月1-7日全国乘用车零售30.4万辆,同比下降10%,较上月同期下降4%,市场需求承压明显-有驾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今年同期的数据和去年挺像,但差别就在于,去年购车热情被几波政策刺激托住了,换新车的人数还能稳住;今年数据下降的地方,多半是二线城市起步变缓(估算/体感)。需求被压得喘不过气,但好像还不能说完全疲软。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厂商和渠道到底会怎样调整策略?这是个大问题。

稍微跑题讲句,曾经听修理工朋友说,现在买车讲的高科技太多,实际能用上的却没多少。厂商花心思搞智能驾驶辅助,结果不少功能还是漂亮摆设,真要用起来,用户体验差得不行。我觉得这其实反映了研发链条上的矛盾:越复杂,供应链压力越大,实现起来反而不稳定。这跟做饭一样,你加的调料多,味道能不能好吃拼的是厨师功力和食材搭配。

顺便问你们,最近买车还关注什么?配置多,还是动力强?还是说价格更重要?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9月1-7日全国乘用车零售30.4万辆,同比下降10%,较上月同期下降4%,市场需求承压明显-有驾

再来说两辆30万左右SUV的油耗,丰田威兰达官方标称百公里7.0L左右,我朋友实际开下来每天上下班估计得有8.2L左右(样本少),本田皓影官方数据6.8L,她的体验则更费油,接近9L,这两个数字差不多快一箱油的差距了。对于长期用车的买家,成本就明显不一样。我自己算了下,7元/升左右,这差价一千公里得多花14元,长远折合下来这成本其实蛮可观的。

我以前说市场疲软是因为宏观经济压力太大,但现在想收回点,毕竟消费市场变化复杂,不光是经济,还有心理层面。疫情反复让很多人开始更加保守,养车成本、保险、维修的琐碎也让不少年轻人犹豫。买车到底图个啥?代步,面子,还是奔头?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9月1-7日全国乘用车零售30.4万辆,同比下降10%,较上月同期下降4%,市场需求承压明显-有驾

说句我嫌麻烦的事,买车时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说明书倒背如流都不够用,没谁一天到晚盯着那设定调试。厂商在技术推广上其实没做足功课,还得靠二手车市场和修理店猜测用户真正需求,这就尴尬了。

最后一个小细节:昨天路边看到一辆刚提的新款车型,车主刚开门还没关窗,车里一股新车味和空调冷气混合,我凑过去嗅了嗅,竟有点醉人。卖车的说,这味道会影响第一印象,但对车辆技术含量没半点关系。买车累不累?说起买第一辆车,车味够不够,可能才是最早让人动心的小瞬间。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9月1-7日全国乘用车零售30.4万辆,同比下降10%,较上月同期下降4%,市场需求承压明显-有驾

那你说,车市会不会再来个爆发点?还是我们得准备过一段下坡路?买完车的你,最在意什么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