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说吧,就这事儿,明明换个昵称,愣是砸起了比亚迪车主圈的八卦水花,热闹得跟下午茶茶歇一样,一有人提“飞总”,准有人回复“改名那事,你听说了没?”这大热闹,不说不行,还真没觉得一个ID能玩出多少花来,仔细想想,嘿,耐人寻味啊!
有意思的是,飞总的老名字——“不会武功的武功李云飞”,啧啧,你别说,还真整出点江湖气息。武侠味浓到什么程度?还没搜人,先绕晕自己。而且这昵称一念,嗓门大点都打结,光想拼对都得练个绕口令。自己动手试了几次啊,嘴皮子都快抽筋。你以为这些都是段子罢了?其实不,全都是老车主亲历的“翻车现场”。网上还真有人调侃:在比亚迪找飞总,比组装一台电车还难。评论区“找飞总太难”热度一骑绝尘,把网友们找飞总的这股执念演绎得淋漓尽致。
然后剧情急转直下,飞总来了个“说改就改”的操作,堪比赛车手弯道漂移那叫一个利索!直接把昵称改成了“比亚迪李云飞”,这一手真有点把互联网精神摸透了的意思。以前你想找到李云飞,那得像地下城里找传送门,一堆昵称里瞎蒙;现在倒好,直接@比亚迪李云飞,谁还跟你墨迹?这精准定位,逼得老用户直呼:一步到位,不写作业都心安,真是活久见。
咱细想下,这一串小动作,其实背后门道不少。一个ID能影响啥?还真别小瞧了。当整个圈子都在喊“用户至上,用户至上”,真正能把用户“需要啥、痛点在哪、怎么提,我们都听”的,屈指可数。比亚迪这次借飞总“起好名”的事,默默加深了和用户之间的那股黏糊劲儿——不是搞点形式主义拍拍照,是真的想让你省心、省力、省时间。说实话呀,这比在大喇叭里喊几句“以用户为中心”强十倍。配套“硬核”行动力,看得老用户也是一阵感慨:“我咋没早点感受到呢!”
细细品味,就飞总平时的人设,也不是什么高冷管理层。他倒像个“陕西大表哥”——刀片电池这块,李云飞早前没少下场拍视频、上直播,科普解释一条龙,专业之外还挺逗趣。有难题的、好奇的,咱李总常现身说法。比亚迪抛头露面的热门活动,比如电竞圈、龙舟赛这些跨界,飞总丝毫没扭捏,冲得比年轻人还疯,一点不落伍。之前的小舆情风波,那更不用说了,比起某些拖拖拉拉三思而后行的大厂公关,李总的处理相当麻利,赶在“网络吃瓜群众”还没反应过来前,已经把该说的都说了,磕磕碰碰处理妥妥帖帖。圈内熟人都开玩笑:他发微博的手速,比外卖小哥还抢单快。要我说,这人靠得住,绝对不是“摆设网友”。
顺着这波ID操作,比亚迪这个品牌形象也跟着又增厚了一点。以前,说起国产新能源,免不了有人酸两句“卷归卷,服务到不到位不知道”。可细瞧比亚迪这几年的花活,不单卷科技卷产品,连“人情味”都卷到家了。毕竟有哪个车企高管,能坚持用自己的社交号跟用户唠五毛钱闲嗑,还被粉丝们当哥们儿使唤?上到刀片电池安全,下到售后维修小Tips,只要你敢问,李云飞就敢答,态度一如既往的实诚。
别的不说,身为一名老车主,感情自然是不一样的。头几年新车提回来,手里攥着一大堆疑问,真有啥小毛病也不舍得去4S店嚷嚷。那时候,搜飞总的名字,结果跟“寻宝”似的,各种变体名眼花缭乱。现在方便多了,@比亚迪李云飞,分分钟回信息。效率高得让人怀疑是不是偷偷开了外挂。问问题的老车友们最清楚——这种“用户需求直达高管本人”的处理方式,省事儿不说,还特新鲜。说人变了吗?根本没有,做派还是那股陕西劲,实在人又接地气。网友评价那句“形式新了人不变”,我觉着这话浓缩得太到位了——人的本质,没变,变的只不过是服务方法变顺畅了。
这波换ID,更像是把“听劝”二字焊死在了品牌slogan旁边。说到听劝,有时候用户吐槽,不指望官方马上变革。但比亚迪这回是真把大家的需求装心里,第一时间调整。这一点在网上其实评价特别高。老李接地气又乐于亲近用户的姿态,也为品牌挣了口碑分。你看那评论区打call的,不止新粉,更多是多年老粉。老带新,还不是因为一朝ID优化,大家找人省了劲?
说白了,比亚迪这波举动,某种程度上跟智能产品更新系统挺像。以前手势操作复杂,现在重做UI,按键一键到位。平时看着就是小细节,但用起来爽到爆,满足感立竿见影。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思路,慢慢积累,就是品牌厚度。外界夸“用户至上”,归根结底,得有真动作当底色。
咱也不是一味吹,有一说一,这事儿带来的影响还是让人感慨的。别看一个改名动静不大,实际上,“凡事从用户角度思考并采取行动”的理念,这才是根本。纵观行业里,谁都晓得,新能源领域卷得飞起,可真正能把用户交流路径优化到极致,却不多见。说到底,还是得回归一条——别嫌事小,点点滴滴做好了,才真配得上长久用户的信赖。
很多人或许还记得,比亚迪曾被粉丝戏称为“听劝大王”,每次风评论区刷屏一波建议和意见,总能收到品牌层面的正面回应。这回飞总改个名,既是品牌听劝的继续,也顺带把高管与用户沟通的效率提了一个等级。老百姓买车图啥?还不是一份省心和信任感。你不能只看表面,真把“有求必应,随时调整”落到实处,这份诚恳就很难被质疑。不少车主感叹,比亚迪不单是在造车,更是在构建一群“家人式”的用户圈。
最后,多少人吐槽大厂高管高冷得“遥不可及”,社交账号里都成了“公关机器人”范本。看李云飞这么一闹腾,人设还活灵活现的,这或许才是国产汽车圈“新鲜空气”的一丝味道。别问,这顿饭咱还真挺想再续一回。
其实冷静想想,一个昵称的变化,背后是思维模式的进化。咱们从点滴见精神,大道理说多不顶用,关键还是看谁踏实肯干,把群众路线走到底。要是每个企业都能像比亚迪这样,善于倾听用户呼声,并迅速优化自己,那中国制造又怎能不强?车主们的乐子也多,品牌口碑当然水涨船高。大家推崇的不就是这样的“靠谱实用主义”嘛!
这就像那句经典网言:服务升级不是靠噱头,而是比谁能“听懂人话,做点实事”。说来也简单,实施起来难。这就看底子里是不是真把用户当家人。短短一个ID背后,是服务思路的换挡提速,是品牌感染力的缓慢释放。别看热闹,真功夫都藏在不露声色的细节中。
聊到这儿,你怎么看?比亚迪这次换ID,算不算新能源品牌沟通的新范本?要不你也来说说,有没有被“听劝”到的瞬间?留言一起侃侃呗,看看还有谁被细节感动过!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